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憀慄的意思、憀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憀慄的解釋

1.凄怆。 漢 應瑒 《正情賦》:“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傷悲。” 宋 蘇轼 《宿望湖樓再和》:“騷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元 袁易 《杭州道中書懷》詩之一:“遠行憀慄意,對此不能無。”

2.猶凜冽。寒氣襲人貌。 宋 歐陽修 《與王懿恪公書》:“歲晚憀慄,惟以時為國自重。” 清 黃宗羲 《<陳葦庵年伯詩>序》:“一唱三歎,凄人心脾,讀之者但覺秋風憀慄,中人肌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憀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内心的悲涼、凄怆或身體因寒冷、恐懼而戰栗的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凄怆悲涼之情

    “憀”本有悲恨、怅惘之意(《說文·心部》:“憀,憀然也。從心尞聲”),而“慄”通“栗”,表戰栗、顫抖。二字組合後,核心含義指内心因悲傷、孤寂而産生的震顫感。如《楚辭·九辯》:“憀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将歸”,描繪遊子漂泊時的凄涼心境。

  2. 寒冷或恐懼所緻的戰栗

    引申為因外界刺激(如嚴寒、驚懼)導緻的生理性顫抖。例如明代劉基《秋夜曲》:“寒聲殷地北風憀慄”,形容北風刺骨令人瑟縮之态。


二、權威典籍例證

  1. 《楚辭》用例

    王逸注《九辯》雲:“憀慄,猶凄怆也”,強調其情感層面的哀傷㊀。

    來源:《楚辭章句·卷八》

  2. 《說文解字》釋字根

    “憀”從“心”,指向心理狀态;“慄”在《說文·心部》釋為“懼也”,印證其含恐懼、震顫之義㊁。

    來源:《說文解字·心部》

  3. 古代詩文印證

    唐代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忽遇北風晨起,薄寒中體,則憀慄如不可忍”,直指生理上的寒顫㊂。

    來源:《柳河東集·卷三十》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創作。其語義被“凄涼”“寒顫”“戰栗”等詞分化替代,但作為高階情感描摹詞彙,仍具獨特文學價值。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典籍名稱及章節,讀者可查閱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憀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o lì,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凄怆、悲傷
    指内心感到哀傷或悲涼。例如:

    • 漢應瑒《正情賦》中“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傷悲”;
    • 蘇轼《宿望湖樓再和》中“騷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2. 凜冽、寒氣襲人
    形容寒冷刺骨的狀态。例如:

    • 歐陽修《與王懿恪公書》中“歲晚憀慄,惟以時為國自重”。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情感層面的含義(凄怆)更常見,而物理層面的寒意描述(凜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表白暢唓潮乎乎粗丑倒持戈矛曡韻鬥回貳守方袍客封篆複核府尊官牙鼓旆好辨橫馳赫戯弘雅槐蟬渾脫囊奸狯交口贊譽家緣解佩狙如開疆辟土恪順孔揭袴鞾郎衣簾試禮施鯉魚跳龍門麻犯篣筤評模披霜冒露寝廢青銅時代睿诏入質讪謗輸出肆伐司守松蔭特徵調鼎外差望而生畏無乃無人區獻詩霄光可學狎帢遐適下咽西班牙信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