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樹根。參見“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2).沒有本源,沒有本始。《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宋 朱熹 《答董叔重書》:“ 伊川 所謂其道充大是也,非無本而漸生之謂。”
(3). 唐 詩人 賈島 初為浮圖,法號 無本 。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範陽》詩:“ 無本 於為文,身大不及膽。” 宋 蘇轍 《贈張惕山人》詩之一:“故人相見不相識,空怪解吟 無本 詩。”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賈島》:“ 島 字 浪仙 , 範陽 人。初為浮圖,名 無本 。”
“無本”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和用法可以從權威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中得到印證。
一、核心釋義:沒有本錢或根基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解釋,“無本”指“沒有本錢”或“沒有根據、沒有根基”。商務印書館作為國内最權威的辭書出版機構,其定義具有語言學規範性。該義項廣泛應用于經濟活動和日常表述中,例如“無本生意”指無需投入本金即可開展的經營活動,強調其低成本或零成本特性。
二、延伸用法:形容脫離根本 在更抽象的層面,“無本”可引申為事物失去本源或依據的狀态。這一用法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如《孟子·離婁下》所言:“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此處“無本”比喻缺乏根基的事物難以持久,如同驟雨導緻的積水會迅速幹涸。該典故深刻闡釋了“本”作為事物存續基礎的重要性。
三、古籍用例與詞源印證 “無本”的構詞法屬動賓結構(“無”+“本”),其詞義演變符合漢語詞彙發展規律。除《孟子》外,《朱子語類》卷十二亦有“若不見得大體,隻是說得皮膚,便是無本之學”的論述,進一步強化了“無本”指代學問或行為缺乏根本依據的語義。這些經典用例被《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印證了該詞的曆史延續性。
主要參考資料:
“無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沒有根基或本源
指事物缺乏根本或基礎,常與“無源之水”連用,構成成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
《禮記·禮器》提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強調忠信是禮的根本。
朱熹在《答董叔重書》中寫道:“非無本而漸生之謂”,說明事物需有本源。
唐代詩人賈島的法號
賈島早年出家為僧,法號“無本”,後還俗成為詩人。韓愈曾為其作詩《送無本師歸範陽》,稱其“為文身大不及膽”。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描述角色“做無本生意”,即空手套白狼的行為。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學及現代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白玉蓮花杯補攝蠶人嘲風酲困斥大赤霜袍辭服脆嫩麤武大理岩第二乘度日如歲蛾眉螓首二别墳包粉劑光波過奢豪力胡蘆提燋龍溫池饑餓階地诘調看高科戒鲲鳳枯魚銜索涼面露鶴冒色餒饑尼犍狃恩逆許牌記評閲敲門磚凄飈青精青藜瞿父羣分掃徑山實申訴是非渦誰分四學悚汗妥靈望巴巴枉用心機猥盛文路五行家鮮潔謝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