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功受賞或賞過其功。 唐 韓愈 《争臣論》:“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舊唐書·郭子儀傳》:“況久經兵亂,僭賞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數四,朱紫同色,清濁不分。”《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 執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變祖宗大樂,堕朝廷典故,緣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學士,除觀察使,其餘僭賞,不可悉紀。”
“僭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 shǎng,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無功受賞或賞賜超過其功勞的行為。原指君主或官員超越自身權力,私自給予獎賞,後泛指不合規、不合理的獎賞行為,可能因濫用職權或程式不當導緻問題。
與“僭賞”相關的成語“僭賞濫刑”,強調賞罰不公,如《左傳》主張的治國原則:“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
“僭賞”既是一個曆史術語,也適用于現代管理批評,核心在于強調權力與責任的匹配性,避免因不合理的獎賞導緻秩序混亂。
《僭賞》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僭》意為“越過本分,妄自尊大”;《賞》意為“獎賞、獎勵”。因此,《僭賞》的意思是“超越正常範圍或權限,隨意給予獎賞或獎勵”。
《僭賞》的第一個字《僭》的部首是《亻》(人),它由12個筆畫組成;第二個字《賞》的部首是《貝》(貝币),它由12個筆畫組成。
《僭賞》在《康熙字典》中作為一個詞語被收錄。它是傳統簡體字和繁體字都能表達的詞彙。
在古代,中文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寫作“僣賞”的“僭”字常被應用于文學作品,而“僣”在現代被歸為“僭”的異體字。
1. 這位領導時常為了申請資金的工作拍馬屁,明顯是在僭賞那些效果不佳的項目。
2. 在公司年會上,總經理對員工的拼搏精神進行了充分的贊揚和 獎勵,絕沒有僭賞之嫌。
1. 僭奪:指違法超越他人權力或地位,私自奪取他人的財物或權益。
2. 獎賞:指根據一定标準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贊賞和賞賜。
3. 越權:指超過自己的權限,去做某些超出權限的事情。
1. 亂獎:意為隨意給予獎賞。
2. 絕寵:指過度獎賞。
1. 褒貶:指對事物或人的評價既包含表揚,又包含批評。
2. 批評:指對不足或錯誤進行指責和指導,與賞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