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文字脫漏訛誤。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三:“案‘續經’下當有‘中説’二字,方與上句相對,此偶誤脫。”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字以兩句相連而誤脫例》:“《周書·程典篇》:‘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開開乃無患。’按:德開開三字文不成義,本作‘慎德德開,開乃無患’,與上文皆四字為句,兩‘慎德’字相連,誤脫其一而義不可通矣。”
“誤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專業的詞彙,主要用于文獻校勘領域,指文字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因疏忽或錯誤導緻的遺漏或訛誤。以下是詳細解析:
組合後,“誤脫”特指因錯誤導緻的文字缺失或訛誤,常見于古籍、文獻校勘場景()。
文獻校勘中的“誤脫”
清代學者周中孚在《鄭堂劄記》中指出:“‘續經’下當有‘中説’二字,此偶誤脫。”即因抄寫疏忽遺漏了關鍵文字()。
句式結構導緻的誤脫
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分析《周書·程典篇》時提到,原句應為“慎德德開,開乃無患”,但因兩“慎德”相連而誤脫一字,導緻文意不通()。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古書疑義舉例》等校勘學專著,或參考線上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釋義。
《誤脫》的意思
《誤脫》是一個形容詞詞語,意為“錯誤的脫落,失去或脫離正常或本應該有的東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誤脫》的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其中“言”是表示與語言、說話相關的字的部首,而“⼋”是表示人的字的部首。《誤脫》的筆畫數是13筆。
來源
《誤脫》這個詞是由“誤”和“脫”兩個字組成。其中,“誤”表示錯誤、錯誤的意思,而“脫”表示脫落、脫離的意思。結合起來,《誤脫》表示錯誤地脫落。
繁體
《誤脫》的繁體字為「誤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可以寫作“誤脫”或“譏脫”,但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誤脫”為例,其中“誤”表示錯誤,而“脫”表示脫落或脫離。
例句
1. 他意外地誤脫了口袋裡的鑰匙。
2. 這個論文中有一處誤脫了關鍵信息。
3. 在耕種時,農民應該避免誤脫耕地。
組詞
1. 誤解:錯誤地理解或判斷。
2. 脫落:物體從原處分離、脫離。
3. 錯誤:與事實或真相不符合的觀點、判斷或行為。
近義詞
1. 脫漏:未能保持完整或完全。
2. 失誤:由于粗心或疏忽導緻發生錯誤的行為或決定。
3. 脫落:離開原處或脫離。
反義詞
1. 正常:符合正常标準或規範的。
2. 正确:無錯誤的,符合真實、事實或邏輯的。
3. 附着:處于粘附狀态,沒有脫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