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意思、等式的詳細解釋
等式的解釋
[equation] 用等號(=)聯結兩數、兩式或一數與一式所成的式子
詳細解釋
數學用語。表示兩個量或兩個表達式的相等關系而用等號(=)聯結的式子。如x=2,3×2=3+3,y+1=5,等等。
詞語分解
- 等的解釋 等 ě 古代指頓齊竹簡(書)。 數量、程度相同,或地位一般高:相等。平等。等于。等同。等值。等量齊觀。 表示數量或程度的級别:等級。等次。等第。等而下之。 特指台階的級。 種,類:這等事。 表示同一輩
- 式的解釋 式 ì 物體外形的樣子:式樣。樣式。 特定的規格:格式。程式。 典禮,有特定内容的儀式:開幕式。閱兵式。 自然科學中表明某些關系或規律的一組符號:分子式。算式。公式。 一種語法範疇,表示說話者對所說事
專業解析
等式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定義
“等式”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 數學概念:指表示兩個數或表達式相等的算式,用等號“=”連接(如 $a+b=c$)。《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其為“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強調其數學邏輯性。
- 泛指等同的樣式或規格:古漢語中可指相同的格式、标準。例如《漢書·藝文志》載“章程程式,各有等式”,此處指官方文書的規範格式。
二、語義演變與用法
- 數學術語的定型:現代漢語中,“等式”作為數學專業術語的用法始于清末西方數學著作的翻譯,逐漸取代傳統表述“相等之式”。
- 日常語言中的引申:偶用于比喻“相同标準”或“一緻形式”(例:“兩份合同需為等式”),但此用法在現代較少見,需依語境判斷。
三、權威來源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紙質權威辭書,無線上鍊接)
-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異形詞整理表》說明. 見于《光明日報》語文版, 2002年. (規範術語用法)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可訪問官網:www.cishu.com.cn (收錄曆史用例及釋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 與“方程”的區别:等式是方程的基礎,但方程特指含未知數的等式(如 $x+1=3$)。
- 符號溯源:等號“=”由英國數學家羅伯特·雷科德于1557年首創,16世紀後逐步引入漢語數學體系。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語言學研究成果,引用來源确保學術可靠性。數學定義部分已通過KaTeX公式規範呈現。
網絡擴展解釋
“等式”是數學中的基本概念,指用等號(=)連接兩個表達式,表示左右兩邊的值或關系相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結構
等式的基本形式為A = B,其中:
- 左邊(A)和右邊(B)可以是數、變量、算式或更複雜的表達式;
- 等號(=)表示兩邊的值或邏輯關系完全相等。
例如:
- 簡單等式:$2 + 3 = 5$
- 含變量等式:$x + 1 = 7$
二、等式的類型
-
條件等式
僅在特定條件下成立。例如:$x - 4 = 0$,當且僅當$x = 4$時成立。
-
恒等式
對所有變量取值均成立。例如:$(a + b) = a + 2ab + b$。
-
矛盾等式
永遠不成立。例如:$1 = 2$,無解。
三、等式的基本性質
- 對稱性:若$A = B$,則$B = A$。
- 傳遞性:若$A = B$且$B = C$,則$A = C$。
- 可操作性:等式兩邊可進行相同運算(加減乘除非零數),等式仍成立。
- 例如:若$x = y$,則$x + 3 = y + 3$。
四、應用場景
- 解方程:通過變形找到未知數的值(如$2x + 1 = 5$解得$x = 2$)。
- 公式推導:如物理公式$F = ma$,幾何公式$S = pi r$。
- 邏輯證明:數學定理的推導常依賴等式鍊(如勾股定理證明)。
五、與“方程”的區别
- 等式是更廣泛的概念,包含所有用等號連接的表達式。
- 方程特指含未知數的條件等式,需通過解來滿足等式成立。
例如:$x + 1 = 0$是方程,但無實數解;而$1 + 1 = 2$是恒等式,無需解。
别人正在浏覽...
擺蕩謗誦抱氣兵蘭不慈不對頭不精細乘隙而入傳蠟棰罵春生秋殺醇質大明法度都有蠹魚友飛牒肥甘飛雲殿分辨糞箕幹細胞公婆谷耗诃導恨不得阖座畫眉舉案搳拳夥繁僭盜谫智激憤剞劂氏積黠隽贍款陳悃曲罹亂六容亂失買收悶聲面南背北鏒金讓話壬奇沙鹘上仁攝力蛇矛審辦說項私佼桃花醋晚志文娛暇逸些子鞋子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