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lling] 寒意甚濃
被子沒壓好,後背冷飕飕的
形容風冷或寒氣逼人。 宋 汪元量 《滿江紅·吳江秋夜》詞:“漁火已歸鴻雁汊,櫂歌更在鴛鴦浦。漸夜深、蘆葉冷颼颼, 臨平 路。”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昏慘慘晚霞收,冷颼颼江風起,急颭颭帆招惹。” 清 李漁 《玉搔頭·飛舸》:“冷颼颼起不了的寒陣,熱烘烘凍不僵的方寸。”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北風冷颼颼地迎面吹來,地上結着薄冰,陰暗角落的積雪還沒有完全化淨,正是三九天氣。”
“冷飕飕”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寒冷的感覺或環境,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寒意明顯或寒氣逼人的狀态,常用來形容風吹或環境溫度低帶來的寒冷感。例如:“被子沒壓好,後背冷飕飕的”。其反義詞為“熱騰騰”。
結構與詞性
文學出處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多次出現,例如:
用法與例句
多用于口語和文學描寫,強調體感或環境的具體冷意,如:“寒雨綿綿,空氣中帶着冷飕飕的味道”,或“冷飕飕的江風吹過”。
擴展說明
除形容溫度外,部分資料提到“飕飕”可模拟風聲或快速通過的聲響,但“冷飕飕”更側重寒意表達。
該詞通過疊字增強畫面感,既可用于日常描述,也常見于詩詞渲染蕭瑟氛圍。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冷飕飕》是一個用來形容寒冷的詞語,通常用于描繪氣溫低、風吹冷、寒冷刺骨的情景。
冷(音:lěng,部首:冫,筆畫:5),飕(音:sōu,部首:風,筆畫:8)。
《冷飕飕》一詞源自于口語,具體的來源尚不确定。
「冷颼颼」是「冷飕飕」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冷飕飕」的寫法較為繁瑣。例如,「冷」可以寫作「涼」,「飕」可以寫作「颼」、「縿」,「飕飕」可以寫作「饈」、「饈饈」等。
1. 冬天的晚上,外面冷飕飕的,人們都緊緊裹住了衣服。
2. 寒冷的北風吹得冷飕飕的,讓人感覺像是冰天雪地。
冷凍、飕飕作響
寒冷、刺骨、冰冷、寒風刺骨
溫暖、炎熱、熱風撲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