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詫懊悔。《晉書·王羲之傳》:“﹝ 羲之 ﹞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浄,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驚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驚懊(拼音:jīng ào,注音:ㄐㄧㄥ ㄠˋ)指驚詫懊悔,即因意外或失誤而感到驚訝與悔恨。該詞由“驚”(驚訝)和“懊”(悔恨)兩字組合而成,強調情緒上的雙重反應。
經典出處
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浄,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釋義:王羲之在門生家的木幾上題字,後被門生父親誤刮,門生因此連日感到驚訝與懊悔。
詩詞引用
明代傅圭《客至無殽得掃字》中“将謂破愁顔,卒訝招驚懊”,亦體現此詞在文學中的運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詳細用法,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驚懊》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因非常震驚和懊悔而感到痛苦和困惑的心情。
《驚懊》是由2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驚”字的拆分部首是“忄”(心),“懊”字的拆分部首是“忄”(心)。
《驚》字的筆畫數為11畫,而《懊》字的筆畫數為18畫。
《驚懊》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并沒有出現,它主要是以新造詞的形式出現在現代漢語中。
對應的繁體字為《驚懊》。
古時候,《驚懊》這個詞不曾出現,因此沒有古代漢字的寫法。
1. 我聽到那個消息時,感到非常驚懊。
2. 他在考試中犯了個大錯誤,非常驚懊自責。
組詞:驚恐、靜悄悄
近義詞:震驚、懊悔
反義詞:平靜、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