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ard sb. as an outsider;be treated as a stranger] 不當作親近的人對待
(1).謂了解外部情況。
(2).不當自己人看待。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七:“ 範 見便叙寒溫,乃屈 楚賓 :‘願過敝舍,無見外也。’”《水浒傳》第二四回:“那婦人連聲叫道:‘叔叔卻怎地這般見外,自家的骨肉,又不伏侍了别人。’”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已經收下了,東西也不多,又是給 巧珠 的,退回去,反而見外了。”
“見外”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社交場景中,表達對他人過于客氣的委婉提醒。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将對方當作外人看待,表現為過分客氣或拘謹,拉遠心理距離。例如:“你對我這樣客氣,倒有點見外了”。
使用場景
常見于親友或熟人之間,用于勸對方不必拘束,如接受禮物時對方推辭,可說“别見外”。在商業或正式場合使用較少。
情感色彩
帶有親近的暗示,通過否定“見外”來強調彼此關系的親密性。例如《水浒傳》中潘金蓮對武松說:“叔叔卻怎地這般見外”,試圖拉近距離。
曆史用法
該詞可追溯至晉代《搜神記》,原指“了解外部情況”,後逐漸演變為“不當自己人看待”的社交含義。
總結來看,“見外”是漢語中體現人際關系親疏的重要詞彙,既反映傳統文化中的禮節觀念,也暗含對情感聯結的期待。
見外是一個用于形容感覺他人對自己冷淡、疏遠或不友好的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見(見字旁,四筆)外(外字旁,五筆)。該詞源自漢語,具有繁體字“見外”的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見外在古代的寫法是“見外”(“見”字上面多了一個點),這種寫法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
例句:他對我說話總是帶着一種見外的态度,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組詞:見面、見解、外面、外貌。
近義詞:疏遠、冷淡、疏離。
反義詞:親近、友好、親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