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詭詐之術。《孫子·計》:“兵者,詭道也。” 曹操 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或飾真以讎僞,或挾邪以幹榮,或詭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 明 錢琦 《錢公良測語·淳風》:“若以成敗論,則世之詭道成功者,豈皆足稱者邪!” 章炳麟 《訄書·弭兵難》:“至於 明 季,士大夫多喜言兵事,其説不務訓練,而好崇詭道。”
(2).間道;捷徑。《後漢書·盧植傳》:“ 植 以老病求歸,懼不免禍,乃詭道從 轘轅 出。”《新唐書·高祖十九女傳》:“ 紹 ( 柴紹 )詭道走 并州 。”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四:“ 石勒 救 洛陽 ,詭道兼行出於 鞏訾 之間。詭,不正也。詭道,猶言斜徑也,此蓋由捷徑而往。”
“詭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并具有明确的文獻淵源和當代應用:
一、核心釋義
詭詐之術(軍事/策略層面)
指通過欺騙、僞裝等非常規手段迷惑對手,達到出其不意的戰術效果。如《孫子兵法·計篇》提出“兵者,詭道也”(),曹操注解為“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這種思想強調戰争中靈活應變,如示弱誘敵、聲東擊西等策略。
間道或捷徑(路徑層面)
原指隱蔽的小路或快速通道,後引申為不走常規途徑的方法。例如《後漢書·盧植傳》記載盧植“詭道從轘轅出”,即通過斜徑脫身()。
二、延伸與運用
三、文獻溯源 主要出自《孫子兵法》《後漢書》《新唐書》等典籍,曆代注家如曹操、章炳麟等均有闡釋()。需注意其使用具有強烈的情景依賴性,正面策略與負面權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詭道(guǐ dào)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可以用來表示一種令人猜測和難以理解的方法或手段。下面将對詭道進行拆分、來源以及相關的詞彙進行介紹。
詭(鬼)是詭道的第一個字,它的部首是鬼,并且由13畫組成。道是詭道的第二個字,它的部首是辵,并且由7畫組成。
“詭道”這個詞彙最初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它來源于道家哲學中關于“道”的概念,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質和規律,通過具有巧妙和迷惑性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詭道”被寫作「詭道」。
在古時候,詭道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詭”字在古代被寫作“滑”,“道”字在古代被寫作“導”。
1. 他使用了一些詭道來獲得這個項目的合同。
2. 她運用了一些詭道,使得對方始終無法猜透她的真實意圖。
詭計、詭秘、詭谲、詭詐。
狡猾、狡詐、狡黠。
正路、正道、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