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受的意思、納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受的解釋

接受;收受。《漢書·王章傳》:“上初納受 章 言。”《三國志·蜀志·許靖傳》:“不然,當復相紹介於 益州 ,兄弟使相納受。”《魏書·恩倖傳·茹皓》:“ 皓 頗敏慧,折節下人。而潛自經營,陰有納受,貨産盈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受”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納受”是由“納”與“受”合成的複合動詞,意為接受、收受,強調主動接納并承擔某事物。其含義包含兩層:

  1. “納”:本義為收進、引入(《說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引申為容受、采納;
  2. “受”:本義為承接、容納(《說文解字》:“受,相付也”),指被動或主動接收。

    二者結合後,“納受”側重主動接納并承擔責任或事物,常見于書面語及正式語境。

二、權威辭書注解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納受”釋義為“接受;收受”,例:“納受谏言”“納受饋贈”。其用法強調對意見、物品、任務等的主動承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

    釋為“采納接受;承受”,引例為《史記·貨殖列傳》:“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納受。”指長期習俗難以被新觀念接納。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3. 《辭海》(第七版):

    注解為“收受、承擔”,多用于責任或義務,如“納受使命”“納受災民”。

    (來源:夏征農, 陳至立. 辭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8.)

三、典型用例分析

四、語義辨析

五、詞性特征

僅作及物動詞,後接賓語(如“納受批評”“納受遺産”),無名詞或形容詞用法。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出版物,暫未提供線上鍊接):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3. 夏征農, 陳至立. 辭海(第七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納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納受”由“納”和“受”組成,表示接受、收受,既可指接納他人的好意、恩惠或教誨,也可指接受批評、建議等。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構成

    • 納:包含“收進”“接納”之意,如“采納意見”“繳納費用”。
    • 受:強調“領受”“承受”,如“受教”“受罰”。
      組合後,“納受”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體現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行為。
  2. 古籍例證

    • 《漢書·王章傳》提到“上初納受章言”,指君主采納臣子的谏言。
    • 《三國志》中“兄弟使相納受”描述人際間相互接納。

三、使用場景

  1. 現代用法
    • 接受任務或職責,如“納受顧問職位”。
    • 繳納費用,如“未納受受理費則程式中止”。
  2. 文化延伸
    在日語中,“納受”也指收納物品或采納意見,與中文含義相近。

四、近義詞

“納受”強調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行為,兼具書面與實用色彩,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正式場合。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态鎊錯闆澀抱恨黃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容顫笃笃盜據扼腕風色紛紅駭緑浮麗浮聲切響傅重詭略孤介橫不拈豎不擡鹘城猿洞穢渎回黃轉緑恛恛洊雷教象扃扃跻堂擊撞局蹙橘酒儁髦居舍開尊來莅蛎奴羅纨毛元銳門戶冊目不識書盤坫偏累疲獘塹山堙谷雀立然諾阮曲颡推之履痁鬼世勢束筍食官太乙爐讨饒頭通才碩學頹缺微渺兀地奴忤意無直閑世銷刻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