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卑的意思、居卑的詳細解釋
居卑的解釋
處于卑微地位。《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雖處泰而滋恭者,謙人也。”
詞語分解
- 居的解釋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隱居。居處(?)(.住所;.指生活處境)。居處(?)(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遷居。蝸居(喻窄小的住所)。 當,占,處于:居首。居中。居高臨下。二者必居其一。
- 卑的解釋 卑 ē 低下,低劣:卑鄙。卑下。卑劣。卑微。卑怯。卑恭。地勢卑濕。卑以自牧(保持謙虛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 古同“俾”,使。 亢尊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居卑”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處于低微、卑下的地位或環境,常見于古典文獻與傳統文化語境。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解析
“居”本義為“處”“在”,《說文解字》釋為“蹲也”,後引申為“處于某種位置或狀态”。“卑”意為“低”“賤”,《說文解字》注“卑,賤也”,常與“尊”相對。二字組合後,“居卑”字面指身處低微之位,強調客觀狀态與主觀态度的統一(參考《漢語大詞典》)。
二、基本釋義
- 字面義:指居于社會階層或物理空間的低下位置。如《禮記·中庸》載“君子居易以俟命”,其中“居易”與“居卑”詞義相近,均含安守本分之意。
- 引申義:在哲學與倫理學中,衍生為謙遜自守的處世态度。如《孟子·萬章下》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主張順應所處地位行事(參考《四書章句集注》)。
三、文化内涵
“居卑”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雙重意蘊:
- 儒家視角:與“安貧樂道”相通,如顔回“居陋巷”仍不改其志,體現道德修養高于物質境遇的價值取向。
- 道家思想:契合“柔弱勝剛強”理念,《道德經》稱“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主張以卑下姿态達成自然和諧(參考《老子道德經注》)。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禮記》《孟子》《道德經》等典籍,經典原文可通過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版本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居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處于卑微地位,常見于古代典籍中,多用于表達謙遜或客觀描述身份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處于低微、卑下的地位或境遇,常與“辭尊”(放棄高位)對舉使用,強調主動或被動接受身份上的謙抑狀态。
- 經典出處:
- 《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意為:拒絕高位甘居低位,拒絕富貴甘守清貧)。
- 晉代葛洪《抱樸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雖處泰而滋恭者,謙人也。”(描述謙遜之人即使身處低位仍推讓功勞,身處順境仍保持恭敬)。
2.用法與語境
- 古代用法:多用于士人表達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品格,或客觀描述社會地位差異。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一種處世态度,如“居卑守靜”,強調以謙卑心态面對生活或職場。
3.相關示例
- 造句:
- “身居卑職的人是需要拔擢的。”(出自查字典)。
- “屈居卑下者,往往郁郁不伸。”(體現因地位低下而受壓抑的狀态)。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處卑、安貧(需結合具體語境)。
- 反義詞:居尊、處貴。
“居卑”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謙遜美德,既可用于描述客觀身份,也可表達主觀選擇。若需進一步探究其哲學内涵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抱樸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邦國奔敗本故辯白褊直冰碴兒參量草帽唱念城編丹艧誕譽得樣兒低矮踮步鬥喋風流醖藉奮志高就弓箭社鶴夢化權獎金江口痀慺軍權款率款曲奎蹏鱗次相比淩遲臨喪流傭曼胡門館密近木氣配殿沛騰栖蕩欽風青袅鵲槎瑞金呻嚬折證收鑼罷鼓書素殊性疏證淌淩倘使陶土逶麗問索烏匼巫山曏日香象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