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摩睺羅 ”。
摩诃羅(梵語:Mahoraga)是佛教術語中的音譯詞,源自梵文複合詞"mahā"(大)與"uraga"(蛇龍)的結合,原義指"大蛇神"或"大蟒神",屬于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中的一類衆生。在漢語佛教經典中,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記載摩诃羅具有人身蛇首的形态,居于地下,能興雲布雨。
據《漢語大詞典》(第三版)釋義,摩诃羅特指佛教密宗典籍中的神靈,其形象常與自然力量相關聯,象征對自然災害的駕馭能力。在敦煌壁畫中,摩诃羅多呈現為半人半蛇形态,手持寶珠或法器,代表護持佛法的威德。現代宗教學者季羨林在《佛教十五題》中指出,摩诃羅的信仰體系融合了古印度蛇神崇拜與佛教護法思想,體現了佛教吸收本土文化的特點。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三版)、中華書局《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校注本
“摩诃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釋:
七夕供養的小偶人
指陰曆七夕節用于乞巧儀式的小型人偶,常見于元代文獻記載。例如元曲中描述“摩诃羅兒擺起,齊拜禮”,表明其作為節日裝飾和祭祀用品的用途。
受人喜愛的人物
在部分語境中引申為對可愛或令人傾慕之人的昵稱,與“魔合羅”通用。
時間單位
音譯自梵語“muhūrta”,指極短暫的時間,相當于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約48分鐘),漢譯為“須臾”。
佛教術語的争議
有非權威來源提及該詞在佛教中表示“偉大”“無限”,用于形容佛陀或佛法的博大(如),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元代戲曲文本(如、4來源)。
哀鴻滿路悖熾鞭約别董大碧瓯撥杯蟬化創置打悲阿打哄點鬼簿惡塵無染繁蔭飛竄風媚黼帳割衿功載光感應官計鬼黠鼓外圈漢刻華京洄曲劫人急件謹題九牢戢制寄資苛嚴悾款況複連諱蠻氣民瘼畔際披誠淺夫綪畫清室侵近碕礒屈谷巨瓠日新月異三箧上凍呻鳴鼠腹蝸腸蜀五逃死鐵拐李王明君文社霧鬟五庫汙染香窟相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