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back of a person]∶身體的後背部分
我隻看見個後身,認不清是誰
(2) [the back of a garment]∶上衣等的背後部分
這件襯衫後身太長了
(1).佛教有“三世”的說法。謂轉世之身為“後身”。《太平禦覽》卷三六○引《裴子語林》:“ 張衡 之初死, 蔡邕 母始孕。此二人才貌相類,時人雲 邕 是 衡 之後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然 聖俞 諸公以 功甫 為 李白 後身,求諸詩文。”
(2).身體後面的部分。如:我隻看見他的後身,認不清是誰。
(3).上衣、袍子等背後的部分。如:這件襯衫後身太長了。
(4).房屋等的後邊。《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他看那光景,禁不得再去撒冤去了,便一直引着老爺從 文昌閣 後身兒繞到東邊兒。”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六:“那時,初一、十五 東嶽廟 ,七、八 護國寺 ,逢九逢十 隆福寺 ,以及 天橋 、 鼓樓 後身,都是舉行廟會的場所。”
(5).事物由早先的一個轉變而成的另一個(有的隻是改變名稱)。 ********* 《萍蹤寄語》六二:“本打算在 列甯格勒 作幾天的勾留,對這十月革命重要策源地的 聖彼得堡 的後身,作較詳的觀察。”《人民日報》1981.6.27:“ ********* 先生手創的中國同盟會及其後身*********,是在中國 * 黨出世之前, 中國 的一個主要的資産階級政黨。”
後身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根據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資料歸納如下:
指人體或動物軀體的背部,與“前身”相對。
例證:《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該詞義為“身體的後背部分”[1]。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中亦收錄,強調其方位指向性特征[2]。
引申為轉身後所朝向的方向,或某物體、建築背後的位置。
例證:王力《古代漢語常識》分析方位詞時指出,“後身”可表空間關系中的“背面所處”[3]。如“寺院後身有古井”,指寺廟建築群的靠後區域。
佛教概念中指前世生命消亡後轉生所得的新軀體,強調輪回延續性。
例證: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義:“後身謂來世之身。即前身之對”[4]。如唐代《法苑珠林》載:“因果相續,後身承前世之業”。
現代漢語中,“後身”亦用于服飾領域,特指上衣、袍子的後背部分(如“西裝後身剪裁”),此用法由第一義項具體化衍生而來[1][2]。
權威來源索引: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23.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3] 王力. 《古代漢語常識》. 中華書局, 2019.
[4]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1984.(可查證于國學大師網站)
“後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身體部位
指人或動物身體的後背部分。如“隻看見後身,沒認出是誰”。
衣物結構
指上衣、袍子等服裝的背部區域。例如“襯衫後身過長”。
空間方位
表示房屋、建築等物體的後方位置。如“房後身種着棗樹”。
宗教/民俗概念
佛教及民間信仰中指人或動物轉世後的新身份。例如曆史記載中“蔡邕被認為是張衡的後身”。
組織演變
用于描述機構、制度等在曆史中的傳承關系。典型例子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後身”。
現代漢語中前三個義項為常用含義,後兩個義項多出現于特定語境(如宗教讨論或曆史文獻)。需注意該詞在繁體字中寫作「後身」,但簡化後與“後身”合并。
愛智畢身布政長攙攙長綸成殓遲貨抽搐垂棘炊累代身調救地面水訂情惡贓皮翻羹狗吠之驚犷鹵刮削器詭僿圭影顧接邯鄲伎含育鶴糧合宜何則會聚棘句聚衆滋事餽攜唠三叨四靈基林隈六穗茅苫牧草納贽拟托翩翩洴澼剖悉晴天岐婆诠度乳娣塞陋三青鳥三直山嵌時英衰條松花送客俗陋通材吳服烏啼物像霞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