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擄掠。敚,“ 奪 ”的古字。《新唐書·叛臣傳下·朱玫》:“時盛寒,吏民被剽敚,僵死屍相藉。”《明史·祁彪佳傳》:“ 高傑 兵擾 揚州 ,民奔避 江南 ,奸民乘機剽敚。” 清 薛福成 《書過善人事》:“嗟夫,方饑民索食洶洶,人以引避為智,相率閉拒,則彼計無復之,勢将剽敚,一鄉被其患。”
(2).抄襲。 明 康海 《<大複集>序》:“摹倣剽敚,遠於事實,予猶以為過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故有於前人之説,疑也驟而信之,是也驟而非之,至剽敚陳言,盾矛故帙。”參見“ 剽奪 ”。
“剽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o duó,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敚”是“奪”的古字,因此“剽敚”本義指搶劫、掠奪,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戰亂或社會動蕩時的暴行。例如:
在文學或學術領域,“剽敚”引申為抄襲、剽竊,強調對他人成果的非法占用。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明史》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辭書。
剽敚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偷竊抄襲他人的學問或文章。
剽敚的部首是刀,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剽敚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方技傳上》中,原文為“剽竊敚訛,上稱其善”。後來逐漸用來指代盜用他人作品或學問的行為。
剽敚的繁體為「剽譎」。
古代漢字寫法有多種,早期寫作「剽敊」、「剽攝」等。
他經常剽敚他人的作品,缺乏原創性。
剽竊、抄襲、學術不端
抄襲、盜版、竊取
原創、創作、獨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