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敚的意思、剽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敚的解釋

(1).擄掠。敚,“ 奪 ”的古字。《新唐書·叛臣傳下·朱玫》:“時盛寒,吏民被剽敚,僵死屍相藉。”《明史·祁彪佳傳》:“ 高傑 兵擾 揚州 ,民奔避 江南 ,奸民乘機剽敚。” 清 薛福成 《書過善人事》:“嗟夫,方饑民索食洶洶,人以引避為智,相率閉拒,則彼計無復之,勢将剽敚,一鄉被其患。”

(2).抄襲。 明 康海 《<大複集>序》:“摹倣剽敚,遠於事實,予猶以為過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故有於前人之説,疑也驟而信之,是也驟而非之,至剽敚陳言,盾矛故帙。”參見“ 剽奪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剽敚(piāo duó)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強力奪取、劫掠,帶有明顯的暴力或非法占有性質。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暴力劫奪

    指以武力或脅迫手段公然搶奪他人財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1093頁

    如唐代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剽敚貨財,侵剝役戶。”形容鹽商對百姓財物的掠奪行為。

  2. 引申為竊取、抄襲

    在抽象語境中可指對他人成果(如文章、創意)的非法竊取。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07頁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文人相輕,剽敚成風。”批評學術抄襲現象。

二、語義演變與構詞分析

三、現代使用與注意事項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文本,日常口語罕用。需注意與“剽竊”(側重文字抄襲)、“搶劫”(側重暴力奪取)的語義側重差異。

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剽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o duó,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擄掠(本義)

“敚”是“奪”的古字,因此“剽敚”本義指搶劫、掠奪,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戰亂或社會動蕩時的暴行。例如:

二、抄襲(引申義)

在文學或學術領域,“剽敚”引申為抄襲、剽竊,強調對他人成果的非法占用。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明史》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埃芥阿雅偉罷頓鞭聲冰燈采摘蠢相大漢大家子鵝肪奮發圖強鋒铓畢露風硯忿颣庚伏艮域工楷工賊盥漱鼓令好看錢洪圖候謝黃昏紙化外之民穢蕪記籍卷首據理軍陳可鄙口試狂飙寬憫勞歌勞冗雷動連同離珠米泔水明賞麋質魔瘴孬包龐統骥慶忭清整然許柔遠鎮迩散帶閃揄實拍疏秀讨亡啼明聽風聽水衛侍侮手侮腳鹹土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