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st events] 往事;陳迹
一切都已成了往迹
見“ 往迹 ”。
亦作“ 往蹟 ”。1.人或車馬行進所留下的蹤迹。 晉 陶潛 《桃花源詩》:“往迹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詩之十五:“壯歲客四方,蹙蹙少安宅。迨老猶未已,車馬多往蹟。”
(2).前人或過去的事迹。 唐 孟郊 《自商行谒複州盧使君虔》詩:“ 仲宣 荊州 客,今餘 竟陵 賓。往蹟雖不同,託意皆有因。” 甘簃 《辛亥和議之秘史》:“辛亥南北和議之往蹟,人人知之,亦人人能言之。”
“往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人或事物留下的蹤迹
指過去人或車馬行進時留下的痕迹,常用于描述具體行蹤或曆史殘留的印記。例如:陶潛《桃花源詩》中的“往迹浸復湮,來徑遂蕪廢”,即用“往迹”表達前人足迹逐漸湮沒的意境。
前人的事迹或過往的曆史
引申為對過去事件、人物的追憶,側重抽象的曆史記憶或文化傳承。例如:“十載清齊追往迹,難停老淚染衣紅”(清代田蘭芳詩句),體現對往事的感懷。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海》,其釋義結合了古籍用例與現代語言規範。
《往迹》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往和迹。
往:往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4畫。
迹:迹字的部首是辶,總共有8畫。
往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該詞用于描述事物的過去和留下的痕迹。
在繁體字中,“往”和“迹”還是保持相同的形态,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往”和“迹”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保持現在的樣子。
1. 他留下了往迹,證明他曾經來過這裡。
2. 這幅畫上的往迹幾乎消失了,難以追溯。
往迹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往迹未蔔:指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難以預測。
往迹斑斑:形容事物留下的痕迹很多。
近義詞:往迹的近義詞有“痕迹”、“蹤迹”、“痕迹”。
反義詞:往迹的反義詞是“未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