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河 與 汾水 的并稱。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區。《史記·晉世家》:“ 唐 在 河 汾 之東,方百裡,故曰 唐 叔虞 。” 唐 蘇颋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裡渡 河 汾 。” 元 周伯琦 《過太行山》詩:“ 戰國 東西分 晉 趙 ,中原南北帶 河 汾 。”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司提學右參議兼按察司佥事文翔鳳授朝議大夫》:“以爾有六經七制之學,故命爾以 河 汾 。”
(2). 隋 代 王通 設教 河 汾 之間,受業者達千馀人。見《新唐書·隱逸傳·王績》。後以“河汾”指稱 王通 及其學術流派。 明 高啟 《追挽恭孝先生》詩之一:“ 關 洛 遺風在, 河 汾 舊業傳。” 清 錢謙益 《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其名汰學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為丹書,獨反唇於 河 汾 之《元經》,則目睫之論也。”
河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黃河與汾河交彙的流域地區,特指今山西省西南部臨汾、運城一帶。該區域地處汾河下遊沖積平原,水土豐饒,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024頁"河汾"詞條。
因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 在河汾地區設教講學而聞名。王通于汾河畔的白牛溪聚徒授業,培養出房玄齡、魏徵等唐初名臣,形成"河汾學派",成為儒學傳承的象征。
來源:《隋書·王通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及《中說·王道篇》(王通門生輯錄)。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學術昌明、人才輩出之地。如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河汾應擢秀,誰訪賈長沙",即以河汾喻指英才荟萃之所。
來源:《全唐詩》卷224(中華書局,1960年)。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如需驗證,可查閱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或《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數據庫。
“河汾”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黃河與汾水的并稱
指中國山西省西南部黃河與汾河交彙的區域,這一地理範圍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史記·晉世家》記載“唐在河汾之東”,唐代蘇颋詩句“萬裡渡河汾”均指此地區。
區域代稱
常作為山西省西南部的代稱,元代周伯琦《過太行山》中“中原南北帶河汾”即用此意。
隋代學者王通(文中子)在河汾地區設教講學,門生達千餘人,形成著名的“河汾學派”。後世以“河汾”代指王通及其學術思想,如《新唐書》記載其弟王績相關事迹後,該詞逐漸成為學派代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沿革或學派思想,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文獻,或查閱山西地方志。
白茅人車腦吃不消川府純金澹濧德風都長讀書君子二蜀法科翻山越嶺豐勁附國高鳳鳏居侯禳剪口緘口不言撿閱剪紙片兒交宮饑穣開敞渴酒可作廓張李摩雲離數龍文劍亂梯沒面皮扪心彌翼鳥夷旁聽貧腐剖竹鋪眉苫眼鞘室請君入甕窮莫窮閻漏屋跂竦球幕電影屈就曲碎扇火止沸山基生腰坐疏慵訟事天禍體己通材橢圜沃蕩閑錢補抓籬小唱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