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瞽惑的意思、瞽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瞽惑的解釋

迷亂;蠱惑。 宋 司馬光 《聞喜縣修文宣王廟記》:“人之言曰:‘古民淳質故可教,今民僞薄故不可教。’是瞽惑之言,不足稽也。”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四年五月》:“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于魔,於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説。”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聖人之學,日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其間雖嘗瞽惑於佛老,而佛老之説,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瞽惑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瞽(gǔ):

    本義指雙目失明,《說文解字》釋為“目但有眹也”(即僅有眼縫而無視力)。引申為“昏昧不明事理”,如《荀子·勸學》雲“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2. 惑(huò):

    指心智迷亂、受蒙蔽,《說文》注“亂也”,如《孫子兵法》“禁祥去疑,至死無所惑”。

二、合成詞釋義

“瞽惑”為同義複合詞,強調因蒙蔽而昏聩不明的狀态,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1. 蒙蔽欺瞞:

    指以虛假之言迷惑他人。如明代唐順之《答呂沃州書》:“淫巫瞽惑,妄言禍福。”

  2. 昏昧無知:

    形容人缺乏判斷力,易受蠱惑。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批判佛老學說“導天下以瞽惑”。

三、文獻典例

四、現代使用

該詞今多見于學術論述或文學創作,如研究古代思想史時形容“邪說瞽惑民心”,強調錯誤思想對認知的遮蔽性。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典網收錄)

    http://www.zdic.net/hans/%E7%9E%BD

  2. 唐順之《荊川集》(國學大師網)

    https://www.guoxuedashi.com/a/64470j/

  3.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41635

  4.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瞽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huò,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2.用法與語境

3.權威引用

4.近義詞與關聯詞

“瞽惑”強調通過蒙蔽手段擾亂他人心智,具有較強負面色彩,常見于曆史或文學性文本。現代語境中更推薦使用“蠱惑”表達相似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濫堆邦法筆杆兒菜館鋋矛倒闆甸邑調陽堤壩帝谟睇盼地訟獨鄉餌兵法庭高八度狗頭上生角故林海師毫芒忽悠間不容瞬柬帖嬌嬌滴滴井臼井噴荊豔拘局客商枯體灰心憐見缭掉靈談龍脩鹵汁黾阨塞木齒排閣錢價輕荑軟線讪音省減神工意匠聲息慎重其事神州説好説歹台室滔滔讨析他心退壁頹壞頹寝望歲望外為别文诰無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