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錢折合成銀兩的價格。《清會典事例·戶部六九·錢法》:“若錢價過賤,民間貿易之際,物價必緻虧損,而姦弊從此而起。”
錢價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層面:
指貨币的兌換價值或購買力,即單位貨币所能交換的商品、服務或其他貨币的數量。例如:
“錢價波動直接影響民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8頁)
金屬貨币價值
古代指銅錢、銀兩等金屬貨币的實際價值,如《說文解字注》載:“錢,铫也,古田器”,後引申為貨币。曆代文獻中“錢價”多指銅錢與白銀的兌換比率,如清代《戶部則例》規定“銀一兩兌錢千文”。
彙率概念
在跨境貿易語境中,曾指本國貨币與外國貨币的比價,如近代史料中“洋元錢價”指銀元與銅錢的兌換率(《中國近代經濟史》,嚴中平主編)。
在現代經濟學中,“錢價”作為非正式表述,等同于:
例:“外彙市場錢價每日更新。”(《經濟學原理》,曼昆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87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查看官方介紹(商務印書館官網)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
嚴中平主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再版。
《經濟學原理》(第7版)
曼昆著,梁小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錢價”是一個曆史經濟術語,主要指銅錢與銀兩之間的兌換比率。以下是詳細解釋:
錢價指銅錢折合成銀兩的價格,反映不同貨币間的兌換關系。例如,清代文獻記載當銅錢貶值(錢價過賤)時,會導緻市場物價失衡和民間經濟弊端。
清代政府通過調控錢價維持經濟穩定。《清會典事例·戶部》提到,若錢價過低,貿易中物價受損,可能引發市場混亂和舞弊行為。
與“物價”“價值”等詞相關,但更側重金屬貨币間的兌換關系,而非商品價格。
現代語境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貨币制度或經濟史時提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史料或經濟史相關研究。
安良除暴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保介變古亂常秉正無私承露盤大紅全帖丁靈鬥百草飜流水分鼎諷傳福至心靈管城君官壺規正國變和尚頭合休花磚呼嗤虎翼吏駕長佳境谏誨椒殿院極工旌尚急起直追疾趨極樞麇舌居蓄科差泐失利根靈錢力圖攏絡麼娘秘紀明徵末塗木蘭船牛頓第三定律泮水騎吹期滿稔熟閃光市厘霜螯松贊幹布調焦踢蕩同命绾納畏偄鄉霸小冠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