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诰令。《舊唐書·文苑傳上·徐齊聃》:“ 齊聃 善於文誥,甚為當時所稱。”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撤去燈燭》:“ 蘇頲 與 李乂 對掌文誥, 玄宗 顧念之深也。” 清 龔自珍 《對策》:“惟民生厚,因物有遷,興化善俗,制治之本,而因慮及多設科條之徒滋擾累也,與廣頒文誥之徒飾歡聽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緒言:“下面所述,主要是依據 西周 詩篇和《尚書》中 周 初文诰說明 西周 時期基本的生産關系。”
“文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文诰”指古代帝王或朝廷下達的正式文書或诰令,用于傳達政令、封賞或訓誡臣民。例如,《舊唐書》提到徐齊聃因擅長撰寫文诰而受贊譽,體現了其作為官方文書的職能。
西周時期,周公曾通過頒布文诰鞏固周朝制度,如《尚書》中的《大诰》《康诰》等文獻,均屬此類文書。唐代的蘇颋與李乂也曾“對掌文诰”,說明其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文诰”還可形容文辭華美、結構嚴謹的篇章,強調其辭章的藝術性。例如,成語“文诰”被解釋為“文采華美,辭章翩翩”,常見于對優秀文章的贊美。
部分文獻(如清代龔自珍的《對策》)指出,過度依賴文诰可能導緻形式主義,需結合實際治理。
“文诰”既指古代官方文書,又引申為優美辭章的代稱,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或《舊唐書》等史料。
《文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文稿、文章。它通常用于形容文章的内容、文筆或者文學作品。
《文诰》這個漢字由部首“文”和部首“诰”組成。部首“文”表示與文字或文學相關的事物,而部首“诰”則是具有書寫或聲明的意思。整個字共有13個筆畫。
《文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夏官司文胥文》一書中。在古代,文诰是指文辭儒禮、文化教誨的意思。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文學作品或文章。
《文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文誥」。
古代漢字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異。在《說文解字》中,曾經将《文诰》這個詞的寫法描述為部首“文”上方加上一個“告”字旁。這種寫法則通過字形來強調這個詞的含義與文化的關聯。
他的文章真是一篇精彩的《文诰》。
組詞:文學、文筆、文稿
近義詞:“文章”、“作品”。
反義詞:“庸文”、“黃粱一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