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诰令。《舊唐書·文苑傳上·徐齊聃》:“ 齊聃 善於文誥,甚為當時所稱。”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撤去燈燭》:“ 蘇頲 與 李乂 對掌文誥, 玄宗 顧念之深也。” 清 龔自珍 《對策》:“惟民生厚,因物有遷,興化善俗,制治之本,而因慮及多設科條之徒滋擾累也,與廣頒文誥之徒飾歡聽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緒言:“下面所述,主要是依據 西周 詩篇和《尚書》中 周 初文诰說明 西周 時期基本的生産關系。”
"文诰"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核心詞義 指古代帝王或朝廷頒布的正式文書,多用于傳達政令、封賞、訓誡等國家事務。其文體莊重典雅,常見于《尚書》中的"诰"體文獻,如《大诰》《康诰》等。這類文書在西周至秦漢時期是維系禮制的重要載體,《周禮·春官》記載"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其中"诰"居其二。
二、曆史流變
三、文化價值 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載體,文诰類文獻不僅具有行政效力,更蘊含禮樂教化思想。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價:"诰命之文,所以昭法度、明勸戒,乃王言之體要"。現代學者通過敦煌文獻與黑水城文書中的诰敕殘卷,持續開展政治制度與文書形态研究。
參考來源:
“文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文诰”指古代帝王或朝廷下達的正式文書或诰令,用于傳達政令、封賞或訓誡臣民。例如,《舊唐書》提到徐齊聃因擅長撰寫文诰而受贊譽,體現了其作為官方文書的職能。
西周時期,周公曾通過頒布文诰鞏固周朝制度,如《尚書》中的《大诰》《康诰》等文獻,均屬此類文書。唐代的蘇颋與李乂也曾“對掌文诰”,說明其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文诰”還可形容文辭華美、結構嚴謹的篇章,強調其辭章的藝術性。例如,成語“文诰”被解釋為“文采華美,辭章翩翩”,常見于對優秀文章的贊美。
部分文獻(如清代龔自珍的《對策》)指出,過度依賴文诰可能導緻形式主義,需結合實際治理。
“文诰”既指古代官方文書,又引申為優美辭章的代稱,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或《舊唐書》等史料。
犇逸标拔不直承建抽征雛尾摧圮寸有所長獃串了皮當頭人島瘦郊寒導語打千刁蛋墳史附筆擱不住蛤柱貴穴閨英闱秀瞽漏厚問華閥講學減毀膠黐交睫禁扉旌恤盡力而為浸淫盡着空防恇懼苦覓困而學之老實嫠節論昏魯衞之政賣法迷蔽靡草明侯幕燕釜魚牧豬奴氣湊青檮青鐵淇溪鵲華莊山島上情實字死限宿謀擿校象管小事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