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謹。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舊唐書·柳渾傳》:“臺中執法之地,動限儀矩, 渾 性放曠,不甚檢束,僚長拘局,忿其疏縱。” 明 高啟 《雜詩》:“願言釋拘局,登高騁吾馬。”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一章:“其徒交頌 可澄 之恢廓雄略; 爾鏞 轉以拘局無能,相形見絀焉。”
“拘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性格特質
多用于描述人因過分謹慎、固守規矩而顯得不夠灑脫。例如《人物志·體别》提到“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強調清廉之人可能因過于拘束而缺乏變通。
行為表現
如《舊唐書·柳渾傳》中“僚長拘局,忿其疏縱”,指同僚因性格拘謹而對他人的灑脫行為不滿。
文學引申
明代高啟在《雜詩》中以“願言釋拘局”表達渴望擺脫束縛的心境,體現該詞在文學中的情感延伸。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人物志》《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拘局,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拘束、限制的地方,也可以表示囚禁或監禁的地方。
拘局的部首是手,總共包含8個筆畫。
拘局是由手和圭兩個字組成。手表示拘束,圭表示地方,合在一起形成了拘局的意思。
《拘局》的繁體字形為「拘局」。
在古代的漢字中,拘局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比如在秦代的字書《說文解字》中,拘局的寫法為「拘」。
1. 在封建社會,一些不聽話的人會被關進拘局,受到懲罰。
2. 他因為犯法被判入拘局三年,直到最近才獲得釋放。
拘束、限制、囚禁、監禁、逼迫。
禁閉、囚禁、監禁、拘留。
自由、開放、解脫、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