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官員食宿的館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剛正》:“ 狄仁傑 為度支員外郎,車駕将幸 汾陽宮 , 仁傑 奉使先修官頓。”
“官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ān dùn,其核心含義是供官員食宿的館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多個來源(如、4、6、7、9、10),“官頓”指古代為官員出行時提供食宿的專用場所,類似于驿站或臨時住所。
曆史用例
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剛正》中記載:“狄仁傑為度支員外郎,車駕将幸汾陽宮,仁傑奉使先修官頓。”。這說明“官頓”在唐代已作為官方接待設施存在。
字義解析
其他争議解釋
提到“官頓”可能指官員履職時的停滞或職位空缺,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
綜合多數文獻,“官頓”主要指古代官員的臨時住所,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封氏聞見記》等古籍。
官頓是一個漢字詞,通常用來形容官員在執行職務時不作為、遲滞、停頓等。它可以表示官員的無能、遲鈍和不負責任的負面特征。
官頓的部首是宀(寶蓋),共有11個筆畫。
官頓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魏郡問劉茂高》中。
官頓是官頓的繁體字。
在古代,官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是将“官”寫成“宀甘”或“宀灌”,“頓”寫成“厶屯”。這種寫法是古代漢字演變的産物。
他貪污受賄,工程一拖再拖,完全是個官頓。
官樣文章、************、頓挫不前、拖拖拉拉等都是與官頓相關的詞語。
官僚、庸碌、遲緩等都可以作為官頓的近義詞。
高效、積極、負責任等可以作為官頓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