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物的意思、成物的詳細解釋
成物的解釋
(1).指地。地養育萬物,故雲。《史記·樂書》:“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 裴駰 集解:“成物謂地也。” 司馬貞 索隱:“言地能成萬物,故成物謂地也。”
(2).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參見“ 成己成物 ”。
(3).成品,物品。 梁啟超 《論中國之将強》:“工既漲,則成物價亦漲。” 段荃法 《楊老固事略》十二:“有用無用,安起來放屋裡,總是一件成物。”
詞語分解
- 成的解釋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張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狀況:成形。成性。成人。自學成才。蔚然成風。 變為:長成。變成。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成物”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用法:
一、單獨詞義
-
指“地”
源于《史記·樂書》中的哲學概念,認為地承載并養育萬物,因此稱地為“成物”。
示例:古人将天視為創生之始(“大始”),地則為“成物”之基。
-
使外界事物有所成就
源自儒家思想,主張通過自我完善(“成己”)進而推動他人或外物發展(“成物”)。
示例:修身不僅是“成己”,更需以智慧“成物”。
-
指成品或具體物品
在經濟學或日常語境中,可泛指已制成的物品。
示例: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生産大幅提升了“成物”效率。
二、成語“成己成物”
該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實踐的辯證關系:
- 核心思想:以仁德完善自我(成己),以智慧促進外物發展(成物),兩者統一為“合内外之道”。
- 用法:多用于表達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結合。
示例:教育家主張教育應“成己成物”,既培養人格又服務社會。
三、現代用法舉例
- 學術領域:生物學研究中,“成物”可指物種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適應性特征。
- 文學創作:如“蟲瘿是昆蟲産卵時形成的成物”(來自的造句)。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現代應用,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進一步探讨哲學内涵,可參考《中庸》原文或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物(chéng wù)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有多個含義。其中最常見的意思是指已經成為實物的物品,也可以指代事物的實質或本質。接下來,我将為你提供《成物》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繁體字形式,還有一些關于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和例句。另外,我也将給出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成物》一詞的拆分部首為“支”和“物”,其中“支”是右手的意思,而“物”表示物體。它的總筆畫數為8劃。
來源方面,《成物》一詞的起源較為模糊,目前在相關的文獻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不過,可以推測它可能是在古代産生的,用以描述已經完成或者變成實物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與《成物》對應的詞是「成物」,字形稍有不同,但含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方面,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對于《成物》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古代篆書中,它的字形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的意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下面是一些關于《成物》的例句:
1. 他努力學習,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2. 每一件成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與《成物》相關的一些常用組詞有:成品、形成、成就、化為實物等。
一些與《成物》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成型、實物、實體等。
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未成、非物質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你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