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打訓誡。《新唐書·李景讓傳》:“雖老猶加箠敕,已起,欣欣如初。”
“箠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箠敕(chuí chì)指通過鞭打進行訓誡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嚴厲的管教或懲戒方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體罰(箠)結合告誡(敕)來達到警示或糾正目的。
《新唐書·李景讓傳》提到:“雖老猶加箠敕,已起,欣欣如初。”此句表明即使年長者犯錯,仍會通過鞭打訓誡使其改正,體現出古代嚴格的倫理規範。
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查閱更詳細的釋義與用例。
《箠敕》一詞是一個動詞,表示用箠子進行敕責、懲罰或打擊的行為。它描述了對犯錯者進行體罰或責罵的行為。
《箠敕》的部首是“⺮”表示竹子,而它的右邊部分是“敕”,代表戒律或诏令。這個字一共有18個筆畫。
《箠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它的字形和意義經曆了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箠斥」。
在古代,漢字書寫的風格和規範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箠敕》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1. 國王對違法者進行箠敕,以顯示法律的嚴肅性。
2. 那位老師用竹子進行箠敕,以懲戒調皮的學生。
相關的詞彙:
- 組詞:箠責、敕誨、箠打
- 近義詞:責罰、笞責、訓斥
- 反義詞:獎勵、表揚、褒獎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