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輿的意思、接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輿的解釋

春秋 楚 隱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隱士。《論語·微子》:“ 楚 狂 接輿 ,歌而過 孔子 。” 邢昺 疏:“ 接輿 , 楚 人,姓 陸 名 通 ,字 接輿 也。 昭王 時,政令無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是以 箕子 佯狂, 接輿 避世。” 唐 王維 《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 接輿 醉,狂歌 五柳 前。”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陸羽 ﹞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之‘今接輿’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道下》:“道與 堯 舜 俱智,與 接輿 俱狂,與 桀 紂 俱滅,與 湯 武 俱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輿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隱士,特指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狂人,以佯狂避世、諷喻時政著稱。其核心含義與典故如下:


一、基本釋義

接輿(jiē yú)

身份:春秋時期楚國隱士,姓名不詳(一說姓陸,名通,字接輿)。

行為特征:佯裝癫狂以避世,故稱“楚狂”或“狂接輿”。

典故出處:最早見于《論語·微子》,記載其以《鳳兮歌》諷谏孔子,勸其放棄濟世理想,歸隱避禍。


二、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1. 隱逸精神的代表

    接輿以狂放言行拒絕出仕,象征對亂世的清醒認知與不合作态度,成為後世文人歸隱文化的符號化人物。

    例:李白《廬山謠》中“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即以接輿自喻,抒發超脫世俗之志。

  2. 政治批判的隱喻

    其《鳳兮歌》以“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暗諷社會道德淪喪,體現古代知識分子對昏聩政治的隱晦批判。

  3. 道家思想的實踐者

    莊子在《人間世》中延續接輿形象,借其口宣揚“無用之用”的哲學,主張順應自然、保全天性。


三、權威典籍記載

  1. 《論語·微子》

    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解讀:以鳳凰喻孔子,諷其生于亂世仍求仕途,呼籲及時隱退。

  2. 《莊子·人間世》

    借接輿之口批評儒家救世理想:“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強調亂世中保全自身高于改造社會。

  3. 《高士傳》(皇甫谧)

    補充生平:“楚昭王時,陸通字接輿,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明确其避世動機為政治黑暗。


四、詞義演變與文學影響


參考文獻來源

  1. 《論語》(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中華書局)
  3. 《高士傳》(皇甫谧,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接輿”詞條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權威出版版本,讀者可查閱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接輿”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學用法綜合理解:


一、曆史人物:春秋時期楚國隱士

  1. 基本信息
    接輿(約公元前6世紀)本名陸通,字接輿,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隱士。因不滿時政混亂,他剪發佯狂、拒絕出仕,被稱為“楚狂接輿”。

  2. 典故與事迹

    • 諷谏孔子:據《論語·微子》記載,接輿曾以歌諷勸孔子避世,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 拒仕隱居:楚昭王曾以重金聘他治理江南,但接輿拒絕并攜妻隱居峨眉山,以耕種為生,終老山林。
  3. 文學意象
    後世常以“接輿”代指隱士或狂放不羁之人。如王維詩雲:“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二、成語用法(罕見)

在極少數語境中,“接輿”被解釋為“接住車輪”,引申為互相幫助(如《左傳》典故)。但此用法較冷僻,主流含義仍以隱士為主。


補充說明

唐代茶聖陸羽因隱居狂放,亦被時人稱為“今接輿”,可見其文化影響深遠。

如需進一步了解接輿與孔子的對話細節或相關詩詞引用,可查閱《論語》或王維、陸羽的傳記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憹歌拜内剝制北冥邊遐弊孔殘折嘗膽鉏铻丹歌洞庭額角頭恩意府號共方鲑禀好異狐剌壺郎忽冷忽熱護身咒江山易改,禀性難移吉皇骥子舉奏老奸巨滑倰競蓮花府陵弱暴寡臨拓龍夔沒做道理處母陀木屧南苑弄玄虛遷寵強步傾家破産情旨蹂踏山阿上清箓詩集句實切淑景私法貼狀潼關統攝土硎枉語微功誤工巫鬼先友小樓羅消元析木津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