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松;雜亂。《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毛 傳:“蒙戎,以言亂也。” 唐 羊士谔 《齋中有獸皮茵偶成詠》:“山澤生異姿,蒙戎蔚佳色。”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拘溫家屬》:“媳婦,隻今天氣将寒,邊城久役,狐裘蒙戎,如何是好。” 清 黃遵憲 《赤穗四十七義士歌》:“同官臭味殊薰蕕,一國蒙戎如狐裘。”
“蒙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蒙戎”形容蓬松、雜亂的狀态,常用于描繪毛發或衣物的不整齊。例如《詩經·邶風·旄丘》中“狐裘蒙戎,匪車不東”,意為狐皮袍子蓬松雜亂,暗示穿着者的落魄或環境的混亂。
該詞也寫作“蒙茸”,兩者含義相同,均表雜亂、紛亂之态。
在成語“狐裘蒙戎”中,其含義進一步引申為僞裝、假扮他人。據《查字典》記載,該成語源自戰國時期趙國将軍趙奢的故事:他身披狐裘僞裝成戎裝,成功迷惑敵軍脫困。後比喻以假象掩蓋真實身份。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成語引用場景。需注意其與“蒙茸”的通用性,以及成語的特殊比喻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原文或成語故事細節,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的完整釋義。
蒙戎(méng r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蒙”和“戎”。
蒙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戎的部首是戈,它的總筆畫數是6畫。
蒙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匈奴族。在古代,匈奴是一個以戰争為生的遊牧民族,他們以勇猛的戎馬和強大的軍事實力而聞名。因此,蒙戎一詞常被用來形容勇敢、威武、戰争等意義。
在繁體字中,蒙戎這個詞的寫法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中,蒙字的寫法是艹日月,而戎字是戈十口。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但在古籍和文物中仍可以見到。
以下是一些蒙戎這個詞的例句:
1. 他英勇地蒙戎上陣,成為了一名頂尖的戰士。
2. 他的氣勢如蒙戎般威武,讓人不敢小看。
3. 這支隊伍高舉蒙戎的旗幟,奮勇向前。
除了以上的例句,蒙戎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詞組成組詞。例如:
1. 蒙戎之國:指具有強大戰争實力的國家。
2. 蒙戎之師:指具有勇猛戰鬥力的軍隊。
蒙戎的近義詞可以是戎馬、威武等詞,而反義詞則可能是柔弱、和平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