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塞野的意思、漫山塞野的詳細解釋
漫山塞野的解釋
同“ 漫山遍野 ”。《三國演義》第四一回:“ 操 大怒曰:‘ 諸葛 村夫,安敢如此!’催動三軍,漫山塞野,盡至 新野 下寨。”
詞語分解
- 漫山的解釋 滿山,遍山。 宋 蘇轼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麤俗。”
- 野的解釋 野 ě 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遊。野趣。野餐。野戰。四野。郊野。 界限,範圍:分野。視野。 指不當政的地位,與“朝(俹 )”相對:朝野。下野。在野。野史。 不講情理,沒有禮貌:野蠻。粗野。 巨大而
網絡擴展解釋
“漫山塞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àn shān sāi yě(部分資料中“塞”也讀作sè,但根據《三國演義》原文及多數詞典标注,“sāi”更常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形容人或事物數量極多,遍布山野,充滿視野。與“漫山遍野”同義。
- 字面拆解:
- 漫:遍布、滿溢;
- 山:山嶺;
- 塞:充滿、填滿;
- 野:原野。
2.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描述曹操率軍聲勢浩大的場景:“操大怒曰:‘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動三軍,漫山塞野,盡至新野下寨。”。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用于描寫自然景象或人群的密集狀态。
3.近義詞與特點
- 近義詞:漫山遍野、鋪天蓋地、星羅棋布。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無褒貶傾向。
- 結構特點:聯合式結構,前後兩詞(“漫山”與“塞野”)并列強調範圍之廣。
4.應用示例
- 文學描寫:如《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黃巾軍聲勢浩大,“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
- 現代用法:可用于形容自然景觀(如春花盛開)或人群聚集的場景。
5.注意多音字
- “塞”在成語中通常讀sāi,但根據語境也可讀sè(如“堵塞”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三國演義》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漫山塞野
《漫山塞野》這個詞是形容山勢起伏、連綿不斷的景象。它可以形容山脈像波濤一樣延綿起伏,或者形容綠樹如茵、樹木叢生的大片原野。這個詞彙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或者表達繁茂的植被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漫:漢字的部首是氵(水),它的拼音是màn,包含13個筆畫。
- 山:漢字的部首是山,它的拼音是shān,包含3個筆畫。
- 塞:漢字的部首是土,它的拼音是sāi,包含12個筆畫。
- 野:漢字的部首是裡,它的拼音是yě,包含8個筆畫。
來源:
《漫山塞野》是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詩《琵琶行》:“漫 漫 漫 山 山 山 山 塞 野”。後來演變為固定成語,廣泛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
繁體:
《漫山塞野》的繁體寫法為「漫山塞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漫山塞野》這個詞彙的含義保持一緻。
例句:
1. 山勢起伏,漫山塞野,美不勝收。
2. 我們漫步在漫山塞野的小道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組詞:
漫天飛舞、漫不經心、山清水秀、野花盛開
近義詞:
山巒疊嶂、群山連綿、綠樹成蔭
反義詞:
一望無際、荒無人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