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官员食宿的馆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刚正》:“ 狄仁杰 为度支员外郎,车驾将幸 汾阳宫 , 仁杰 奉使先修官顿。”
“官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uān dùn,其核心含义是供官员食宿的馆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多个来源(如、4、6、7、9、10),“官顿”指古代为官员出行时提供食宿的专用场所,类似于驿站或临时住所。
历史用例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刚正》中记载:“狄仁杰为度支员外郎,车驾将幸汾阳宫,仁杰奉使先修官顿。”。这说明“官顿”在唐代已作为官方接待设施存在。
字义解析
其他争议解释
提到“官顿”可能指官员履职时的停滞或职位空缺,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
综合多数文献,“官顿”主要指古代官员的临时住所,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封氏闻见记》等古籍。
官顿是一个汉字词,通常用来形容官员在执行职务时不作为、迟滞、停顿等。它可以表示官员的无能、迟钝和不负责任的负面特征。
官顿的部首是宀(宝盖),共有11个笔画。
官顿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魏郡问刘茂高》中。
官頓是官顿的繁体字。
在古代,官顿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是将“官”写成“宀甘”或“宀灌”,“顿”写成“厶屯”。这种写法是古代汉字演变的产物。
他贪污受贿,工程一拖再拖,完全是个官顿。
官样文章、************、顿挫不前、拖拖拉拉等都是与官顿相关的词语。
官僚、庸碌、迟缓等都可以作为官顿的近义词。
高效、积极、负责任等可以作为官顿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