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屍骨。 唐 陳子昂 《送中嶽二三真人序》:“陪飲 崑崙 之處,觀化玄元之府,宿心遂矣,冥骨甘焉。” 明 張居正 《歸葬事畢謝恩疏》:“窀穸之禮,幸少盡於殁後,宿心獲遂,冥骨用安。”
“冥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死者的屍骨,常見于文學或悼念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獻,例如陳子昂在《送中嶽二三真人序》中以“冥骨甘焉”暗喻修道者超脫生死後的遺骸歸宿。
需注意語境差異:現代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若需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冥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深邃黑暗的骨頭。
冥(míng)的部首是冖,筆畫數為8;骨(gǔ)的部首是骨,筆畫數為9。
《冥骨》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文獻中,用來形容深沉、黑暗、陰森的骨頭,常常與死亡、詭異相關。
《冥骨》的繁體寫法為「冥骨」。
在古代,有時候漢字「冥骨」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其意思大緻相同。
1. 他發現了一副冥骨,散發出陰森的氣息。
2. 冥骨之下蘊藏着無盡的秘密。
冥骨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形容詞短語。
陰森、黑暗
明亮、光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