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nare;trap]∶關鳥獸的器具,比喻約束、限制人的事物或騙人的圈套
陷入牢籠
(2) [bonds;cage;cell;fold]∶約束,限制
沖破舊禮教的牢籠
(1).包羅;容納。《淮南子·本經訓》:“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網八極,經緯六合。” 唐 劉知幾 《史通·人物》:“既而 孟堅 勒成《漢書》,牢籠一代。”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一:“作賦之法,已盡 長卿 數語,大抵包蓄千古之材,牢籠宇宙之态。” 魯迅 《墳·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而這四種定法,也就牢籠了後來的許多拟作了。”
(2).猶掩蓋,蓋過。《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唯 王襃 、 庾信 奇才秀出,牢籠於一代。”
(3).籠絡;羅緻。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英髦既包括,豪傑自牢籠。”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科第之設,沿革多矣, 文皇帝 撥亂反正,特設科名,志在牢籠英彥。” 明 瞿佑 《歸田詩話·後山不背南豐》:“ 陳後山 少為 曾南豐 所知, 東 坡愛其才,欲牢籠於門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勇健軍》:“論者謂帝善於牢籠勇士,不使其為非也。” 田漢 《麗人行》第二一場:“他們拼命想以 亞洲 人的立場來牢籠 中國 人。”
(4).約束,限制。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5).騙人的圈套。 元 王晔 《桃花女》第四折:“怎知你逞盡頑兇,設就牢籠。”《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牢籠巧設美人局,美人原不是心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我既然入了他的牢籠,又礙着交情,隻得提起精神,同他趕忙畫起來。”
(6).關禽獸的籠檻。喻束縛人的事物。 何其芳 《畫夢錄·黃昏》:“美麗的飛鳥尋找着牢籠。” 柯靈 《香雪海·首先強調什麼》:“打開視野,從狹隘的牢籠裡解放出來。” 陸文夫 《一路平安》六:“我們一起從那個牢籠裡沖了出去,對那種優裕富足的生活視如糞土,毫不可惜!”
牢籠(láo lóng)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既指具象的囚禁工具,也引申為抽象的束縛概念。以下是權威詞典釋義及用法分析:
實體囚禁工具
指用竹木、金屬制成的籠狀物,用于關押鳥獸或囚犯。
例證:
《淮南子·本經訓》:"牢籠天地,彈壓山川。"(此處"牢籠"意為"包羅",但可見其與"束縛"的關聯)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監獄的别稱
如《後漢書》中"獄戶牢籠",指囚禁犯人的場所。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抽象的精神枷鎖
比喻思想、情感或創造力被限制的狀态。
例證:
巴金《家》:"他要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社會制度的禁锢
特指舊式婚姻、禮教等對人性的壓制。
例證: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擺脫舊式倫理的牢籠。"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牢"(牲畜圈欄)+ "籠"(竹編容器)→ 強調"封閉空間"的核心語義。
唐代已見抽象化用法,如白居易詩:"沖破名利牢籠計",反映人類對自由的永恒追求。
來源:《漢語詞源學》(王力著)
常見于批判封建思想、性别壓迫等主題(如"掙脫傳統牢籠")。
具象義(牢籠、獸籠)多用于書面語;抽象義(精神牢籠)適用于社科、文學語境。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例證源自經典文學作品,符合語言學研究共識。
“牢籠”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áo lóng,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本義
指關押鳥獸的器具(如籠子、陷阱等)。例如:“獵人用牢籠捕獲野獸。”
比喻義
樊籠、桎梏、枷鎖(多用于比喻約束)。
“牢籠”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關押鳥獸的器具),更常見于抽象表達,強調對自由或思想的限制。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文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批判性描述。
(更多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罷出稗野拔幟易幟扁骨賓主碧滋采撷策士朝鬥稱身床沿從嫂大蒙笃棐蠹朽翻語峯回路轉複卒鬼幻國泰民安赫赫英名洪澇懷瑕鬟鳳肩靶寄春君疾味隽句寇境況古欄門留學離心機露草美妙鬧裝判若雲泥骈死評泊平穩疋似牽鑿謙衷檠架瓊毂窮鳥入懷祇樹雀頭履射雕手石渠閣蝨心順則送亡統屬投杼之疑威望素着五官下層先媪險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