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癡不聾的意思、不癡不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癡不聾的解釋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借指故意不聞不問,裝聾作啞

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癡不聾,不能為公

詳細解釋

古代諺語。語本《太平禦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後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宋書·庾炳之傳》:“不癡不聾,不成姑公。”《隋書·長孫平傳》:“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唐 趙璘 《因話錄》卷一:“ 郭曖 嘗與 昇平公主 琴瑟不調, 曖 駡公主……尚父拘 曖 ,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公,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兩個便學個不癡不聾的阿姑阿翁,好讓他三人得親順親,去為人為子。” 錢锺書 《圍城》七:“人全貪小利的;‘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癡不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釋義

出處

用法與語境

  1. 適用對象:多用于家庭或社會關系中長輩對晚輩的包容,或領導者對瑣事的豁達态度。
  2.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常與“不成姑公”連用。
  3. 近義詞:裝聾作啞、大智若愚。

示例

該成語強調“適度糊塗”的智慧,尤其在複雜人際關系中,選擇性忽略非原則性問題,以促進和諧。其核心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一脈相承。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癡不聾 不癡不聾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智力和聽力正常,不呆頭呆腦、不耳聰目明。下面是關于不癡不聾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不:丆一 - 癡:疒隻 - 聾:耳龍 來源: 不癡不聾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篇中,形容人保持常人的智力和聽力,沒有呆傻或失聰的狀态。 繁體: 不癡不聾(使用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不癡不聾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不癡不聾,思維敏捷。 組詞: 不聾不啞、不聾不盲、目不瞪視、耳聰目明 近義詞: 明智聰慧、聰明正常、頭腦清醒 反義詞: 癡呆聾啞、白癡、耳聾目盲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