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鐘。《後漢書·禮儀志上》:“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
(2).謂食則鳴鐘。形容富豪之家的生活。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出平原而聯騎,居裡閈而鳴鐘。”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闢玄闈以闡化,寝鳴鐘以體國。”參見“ 鐘鳴鼎食 ”。
(1).擊鐘發聲。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過劉先生墓詩》:“善誘宗學原,鳴鐘霽幽抱。” 宋 範成大 《玉堂寓值》詩:“上直馬歸催下鑰,傳更人唱促鳴鐘。”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夜半鐘》:“ 六一居士 謂 繼 此詩,句則佳矣,奈夜半非鳴鐘時。或雲 姑蘇寺 鐘,多鳴於半夜。”
(2).古代青銅制樂器。懸挂架上,叩之而鳴。 唐 李白 《夷則格上白鸠拂舞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鳴鐘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敲擊鐘體使其發聲的動作或現象。古代鐘多為青銅制禮樂器或報時工具,通過撞擊産生洪亮悠長的聲響。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05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禮制儀式
古代用于祭祀、朝會等典禮,如《詩經·小雅·楚茨》"鐘鼓既戒"記載宗廟鳴鐘的禮儀。
來源:
《周禮·春官·大司樂》載"以樂禮教和,乃奏黃鐘,歌大呂"。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需登錄訪問):《周禮注疏》明刻本
時間信號
作為報時工具,如寺院"晨鐘暮鼓"。唐代寺廟設鐘樓、鼓樓,鳴鐘标志時辰更替。
來源:
《唐六典·卷四》:"凡京師寺觀,鐘鼓司其晨昏"。
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六典》,1992年。
警示與紀念
引申為重大事件提醒或悼念儀式,如"警世鳴鐘"。現代常見于紀念活動(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鳴鐘)。
來源:
國務院《國家公祭日儀式規範》,2014年。
權威參考擴展: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鳴鐘用例檢索(檢索詞"鳴鐘")
“鳴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敲鐘的動作
指通過敲擊鐘體使其發聲的行為,常用于宗教、禮儀或日常報時場景。例如《後漢書·禮儀志》記載“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體現了古代禮儀中鳴鐘的規範性;《三國演義》中“衆僧鳴鐘出迎”則描述了寺廟用鐘聲迎接賓客的場景。
形容富貴奢華的生活
引申自“鐘鳴鼎食”這一成語,指古代富貴人家用膳時敲鐘奏樂、列鼎而食的排場。如南朝梁代劉孝标在《廣絕交論》中描述“居裡閈而鳴鐘”,即用此意。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文學化表達,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典籍原文。
禀請材臣陳井吃肥丢瘦吃虧倒挂雀大盈庫颠懂抵諱肥力汾沮祓齋功德無量苟存寡老俇俇鼓釘歸赴化變諱迹餞頂江輪笳吟結徹塉埆就功攫鳥狙犷科條癞團靈黠靈星門林箐鱗蛇理育鹵瘠密圖攀陪跑警報怯聲怯氣秋英仁柔柔魚痁鬼上遊蜃炭沈懿試航受钺太史令天志绨帙偷媚取容推排土禮往代腲脮威賞文轸湘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