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拙的意思、方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拙的解釋

(1).剛直而不知變通。 唐 孟郊 《灞上輕薄行》:“自嘆方拙身,忽隨輕薄倫。”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語忌誡》:“ 仁遇 行伍出身,語多方拙。”

(2).指方正樸拙,聰明不外露。 宋 陳傅良 《送德遠弟赴省》詩:“方拙有家學,豐腴與衆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姚合》:“所謂方拙之奧,至巧存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拙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物品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為人方正質樸、不谙世故圓滑,強調内在的耿直與外在的拙樸相統一。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典籍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本義指“方正、正直”,引申為品行端方、堅持原則。《說文解字》釋:“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後衍生為“規矩、準則”之意,如《論語·雍也》雲“可謂仁之方也已”,強調道德規範。

  2. 本義指“笨拙、不靈巧”,《說文解字》釋:“拙,不巧也。”後引申為質樸無華、不事雕飾的品質,如《老子》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喻指返璞歸真的境界。


二、複合詞“方拙”的完整釋義

方拙融合二字内涵,特指:

典籍例證:

北宋王禹偁《三黜賦》以“方拙”自況:“ **** 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此處“方拙”彰顯其堅守正道、不畏貶谪的風骨(來源:《宋史·王禹偁傳》)。


三、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收錄“方拙”詞條,釋為:

“方正樸拙,不圓通。”

例引明代張居正《答南學院周乾明書》:“仆之淺陋,雖不及古,然其方拙之性,不敢不勉。”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進一步闡釋:

“形容人秉性剛直,質樸無華,不善變通。”

例引清代黃宗羲《陳夔獻五十壽序》:“其為人也,方拙孤峭,不假借一線以自寬。”


四、文化内涵與價值取向

“方拙”承載儒家“君子固窮”與道家“見素抱樸”的雙重精神: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宋史·王禹偁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蘇轼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方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āng zhuō,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剛直而不知變通
    形容人性格正直、堅守原則,但缺乏靈活應對的能力。例如唐代詩人孟郊在《灞上輕薄行》中寫道:“自歎方拙身,忽隨輕薄倫”,表達了對自身耿直性格的感慨。這一含義強調品性中的剛毅與執拗,常帶有自謙或無奈的情感色彩。

  2. 方正樸拙,聰明不外露
    指為人處世既保持端正的品格,又呈現質樸内斂的狀态,不刻意顯露才智。宋代陳傅良在《送德遠弟赴省》中提及“方拙有家學”,暗含對低調務實家風的推崇。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姚合》中“方拙之奧,至巧存焉”則進一步将“方拙”與藝術創作中的大巧若拙境界相關聯。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性格特質或文藝風格,如評價某人“行事方拙”暗含對其正直的認可,也可能略帶對其不夠圓融的微詞;在藝術領域,“方拙”可指代一種返璞歸真的審美取向。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蜺迸脆禀明波腳長鉟饞魚毳索大醇小疵箪食電臨地棘天荊分北腹熱腸荒犷獸詭動貴裔壞水潢潢黃土包子花盆簡澀賈資瘠瘁誡語襟紉今人齎調句絕窭困快行家連席漻淚狸變隴首龍性輪甲馬遞彌道惱駡怒號旁徵博引潘子屏氣懾息乾萎牽摘青雲獨步屈戌乳名聖雄士人帥示水浒淞江鲈損懷五香飲弦月窗消損笑意偕生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