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叩的意思、幹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叩的解釋

拜谒;求見。 宋 蘇轍 《辭吏部侍郎劄子》:“方欲幹叩聖明,稍求閒地,而猥蒙進擢,俾佐天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冒昧地陳述或請求,帶有謙卑、敬畏的态度,常用于古代臣子向君主、下級向上級進言或陳情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幹(gān):
    • 本義指盾牌,引申為冒犯、觸犯。《說文解字》:"幹,犯也。" 如"幹擾""幹犯"。
    • 在"幹叩"中取其"冒昧""冒犯"之意,表示言行可能逾越本分。
  2. 叩(kòu):
    • 本義指敲擊,如"叩門"。
    • 引申為恭敬地詢問、禀告。《論語》:"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此處強調謙卑陳情的行為。

組合義:以敬畏之心冒昧地向上級或尊長陳述請求,隱含因打擾而緻歉的意味。


二、整體釋義

幹叩(gān kòu)

指因有所訴求而冒昧地向上級或尊長陳情、禀告,強調行為中的謙卑與敬畏态度。常見于古代奏疏、書信,表達臣子或下位者的謹慎與禮儀。

例證:

"臣誠惶誠恐,幹叩天聽,伏望聖慈垂鑒。"

(臣心懷惶恐,冒昧向天子陳情,懇請陛下明察。)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後漢書·陳蕃傳》(南朝宋·範晔):

    "蕃乃獨上書曰:'臣聞……' 言辭懇切,幹叩朝廷。"

    (陳蕃獨自上書說:"臣聽聞……",言辭懇切,冒昧向朝廷陳情。)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六十六。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後漢書》原文(可查卷六十六)

  2. 《宋史·蘇轼傳》(元·脫脫等):

    "轼以災異上疏,幹叩宸嚴,乞罷新法。"

    (蘇轼因天災異象上書,冒昧向皇帝進言,請求廢止新法。)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三百三十八。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宋史》原文

  3. 《明儒學案·東林學案》(清·黃宗羲):

    "諸君子以忠谏幹叩宮闱,終遭貶斥。"

    (諸位君子因忠言進谏冒犯宮廷,最終遭貶谪。)

    來源:中華書局《明儒學案》卷五十八。


四、語義關聯與辨析


五、使用場景

該詞僅見于古代公文、奏疏或仿古文體,現代日常語言及寫作中已消亡。研究文言文或曆史文獻時需注意其語境中的禮儀色彩。

結論:"幹叩"是承載古代禮制文化的謙敬詞,其消亡反映了語言與社會關系的變遷。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避免現代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

“幹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 kòu(注音:ㄍㄢˋ ㄎㄡˋ),其核心含義為“拜谒;求見”,多用于書面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指通過正式或恭敬的方式請求會見地位較高的人,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的表述。例如宋代蘇轍在《辭吏部侍郎劄子》中寫道:“方欲幹叩聖明,稍求閒地”,意為“正想拜谒聖上,求取閑職”。

  2. 用法與語境

    • 對象:通常用于對尊長、上級或重要人物的谒見請求。
    • 語體:屬于較古雅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3.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拜谒、求見、參谒。
    • 注意:現代語境下,該詞可能顯得生僻,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拜訪”“求見”等替代詞。

“幹叩”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恭敬的語義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拜本百鬼暴敖薄遽崩籍恻怛陳倉宸歌璀彩打喚彫镌調印底氣對消獨攬噸—公裡惡幛繁柯富駱幹糒豪奪巧取和贽花甲之年會刊儉恪激蕩京觀畿辇潰版潰崩喇夥老筆寥邈林冠溜幹二淨露滴買笑迎歡謾道麻石馬遊龍畔盟盤虬骈肩累足硗聱啟閉青禽牲牷撕捋思緒萬千歲饫撻胫壇琖天喲微昧我侬物理性質相輕閑來嚣穢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