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雞和豬。古時農家所養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唐 劉禹錫 《武陵書懷五十韻》:“來憂禦魑魅,歸願牧雞豚。” 明 謝谠 《四喜記·尋樂江村》:“雞豚早秋斂,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賤瑣事。語出《禮記·大學》:“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鄭玄 注:“畜馬乘,謂以士初試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雞豚牛羊,民之所畜養以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吳天官書》:“ 寅 夙遭哀閔,室無強親,計鹽米,圖婚嫁,察雞豚,持門戶。”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其講官學士,左經右史,鮮有志溫飽,察雞豚。”
“雞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 字面意義:家禽牲畜 指雞和豬,是古代農家普遍飼養的禽畜。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強調按時節飼養家畜的農業管理思想。唐代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中“歸願牧雞豚”則描繪了歸隱田園的生活場景。陸遊名句“豐年留客足雞豚”(《遊山西村》)更以“雞豚豐足”象征農家的富足與待客熱情。
2. 引申意義:平民瑣事 源自《禮記·大學》“畜馬乘,不察于雞豚”,鄭玄注解釋為:擁有馬車的士大夫不應過問養雞養豬的瑣事。因此“雞豚”常代指平民階層的日常事務,與士大夫階層的“治國”大事形成對比。如《四喜記》中“雞豚早秋斂”通過農家收獲場景暗喻民間生計。
文化内涵:該詞濃縮了中國古代“重農”思想,既體現農耕社會的物質基礎,又反映階層分工觀念。在文學作品中,常通過“雞豚”意象表達田園生活或民生關懷,如陶淵明式歸隱主題或杜甫式民間疾苦書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