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道聽塗說”。 宋 朱熹 《答趙然道書》:“視世之道聽塗説於佛老之餘而遽自謂有得者,蓋嘗笑其陋而譏其僭。” 清 太平客人 《<何典>序》:“今過路人務以街談巷語,記其道聽塗説,名之曰《何典》。”
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邢昺 疏引 馬融 曰:“聞之於道路,則傳而説之。”《漢書·藝文志》:“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説者之所造也。”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陝西劉生》:“朝廷每遣人探事,多采道聽塗説,不得實。”
“道聽塗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dào tīng tú shuō,其核心含義是指未經證實的傳聞或缺乏根據的言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道”指道路,“塗”通“途”,也指道路。字面可理解為“在道路上聽到,又在道路上傳播”。
提到,部分學者認為“道”可引申為“大道”(如儒家追求的真理),而“塗”僅指具體路途,強調輕率傳播未經深究的信息是對道德的背離。
引申含義
泛指未經驗證便隨意傳播的言論,常帶有貶義,暗含對信息真實性的否定。
如指出,這種行為是“德之棄也”(背棄道德), 的例句也強調其與“謠言”“困惑”相關聯。
最早來源
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7均引用了這一原文,說明孔子将輕信傳言視為道德缺陷。
曆史應用
《漢書·藝文志》用“街談巷語,道聽塗說”描述小說家的創作來源(),反映古代對非官方傳聞的批判态度。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如:“這些道聽塗說不可信。”( 例句)
典型語境
成語提醒人們:信息傳播需謹慎,尤其在網絡時代,輕信未經驗證的消息易引發誤解。 将其與“鄉願”(無原則附和)并列,強調二者均對社會有害。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7、12)。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