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車馬的飾物。《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衡緫滅容,翬翟毀衽。” 李善 注:“ 包鹹 《〈論語〉注》曰:衡,軛也。《周禮》曰:王後之五路,重翟,錫面朱緫;厭翟,勒面繢緫;安車,彫面鷖緫。皆有容蓋。 鄭司農 曰:緫著馬勒,直兩耳與兩鑣。容謂幨車也。”按,《漢書·韓延壽傳》“駕四馬,傅總”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總,以緹繒飾鑣鎋也。”一說指後妃的冠飾與發飾。 李周翰 注:“《周禮》雲:王後之首服有衡,以玉為之,垂于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又雲:《内則》曰:‘櫛縱笄緫。’緫,結束也,垂後為飾。”
“衡緫”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衡緫”主要指古代車馬上的裝飾物。其中: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的“衡緫滅容”一句,描述車馬裝飾因喪禮而收斂。李善注引《周禮》提到,不同等級的車馬對應不同顔色的“緫”飾(如朱緫、缋緫等)()。
3. 不同釋義争議
補充說明 “衡”字本身有平衡、評定之意(),但在“衡緫”中僅保留其車飾相關含義。該詞屬于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已不常用。
衡緫(héng zhèn)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動詞,它的意思是衡量、斟酌或考慮。它通常用來描述對事物進行全面、細緻的思考,以便做出準确的判斷、決策或評價。
衡緫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其中,“衤”(衣字旁)是衣字的意思,“廣”(廣字旁)是廣字的意思,“纟”(纟字旁)是纟字的意思。根據簡化字的規則,“衡緫”的筆畫總數為15畫。
衡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象形文字,以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含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象形文字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漢字。衡緫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衡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衡緫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為「衡緫」,其中「衡」的上方有一個「卩」的偏旁,「緫」的右邊有一個「中」的偏旁。
1. 他經過仔細的衡緫後,做出了正确的決定。
2.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行深入的衡緫和分析。
3. 在做出決策之前,我們必須對各種因素進行充分的衡緫。
衡緫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包含了對事物全面思考的含義。
近義詞:衡量、權衡、斟酌、思考、考慮。
反義詞:輕率、草率、不加思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