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用語。 元 明 雜劇和南戲的劇情提要。通常在結尾處用一聯或二聯對句,概括全劇主要關目,用末句寫出此劇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為此劇的簡稱。如 馬緻遠 《漢宮秋》,其結尾對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夢孤鴈 漢 宮秋”;又 如王子 一《誤入桃源》其結尾對句是“ 太白金星 降臨凡世, 紫霄玉女 夙有塵緣,青衣童子報知仙境, 劉晨 阮肇 誤入 桃源 ”,這兩處對句的末句“破幽夢孤鴈 漢 宮秋”、“ 劉晨 阮肇 誤入 桃源 ”便是這兩個雜劇各自的全稱。而《漢宮秋》、《誤入桃源》便是其簡稱。在刊刻劇本時或把它放在劇前,或放在劇後。或稱“題目正名”,或省稱為“題目”或“正名”。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題目: 張秀才 應舉往 長安 , 王貧女 古廟受飢寒;呆小二村□調風月,莽強人大鬧 五雞山 。”
“題目正名”是元明時期戲曲文學中的專用術語,主要用于雜劇和南戲的文本結構中,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功能:
劇情提要
指在劇本結尾(或開頭)用一聯或兩聯對句,概括全劇的核心情節和關鍵事件。例如《漢宮秋》的結尾對句為“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末句“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即全劇名稱。
命名功能
末句的最後三到四字通常作為劇本的簡稱,如《劉晨阮肇誤入桃源》簡稱為“誤入桃源”。
需注意其與孔子“正名”概念(強調名實相符、社會角色規範)的差異。戲曲術語“題目正名”僅指文本結構,不涉及倫理内涵。
如需查看具體劇本原文或完整研究,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的詳細釋義。
《題目正名》這個詞是由“題目”和“正名”組成的,表示正确認定、準确命名一個題目或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題:又音tuí,屬于會意字,由目和田組成,表示在田地裡看到的景象。
目:表示眼睛。
田:表示田地。
正:由一人立正的人形表示,表示正确。
名:表示名字。
來源:
《題目正名》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考生需要給文章取一個名目進行提交。如果題目與文章内容不符或者不準确,就會被扣分。因此,題目的正名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繁體:題目正名。
古時候漢字寫法:
題目正名。
例句:
1. 在申報項目時,我們需要對每個項目進行《題目正名》,确保提交的項目名準确描述。
2. 古代的書法家注重《題目正名》,他們相信題目的準确命名可以提升作品的價值。
組詞:
題目、正名、命名、申報、項目、作品、準确、描述、價值。
近義詞:
準确命名、确切命名。
反義詞:
誤命名、錯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