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名。鸱鸺的别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四·鸱鸺》:“轂轆鷹, 蜀 人所呼……鉤鵅、轂轆、呼咵,皆其聲似也。”
“毂辘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毂辘鷹(拼音:gū lù yīng,注音:ㄍㄨ ㄌㄨˋ ㄧㄥ)是鸱鸺(chī xiū)的别稱。鸱鸺即現代所說的貓頭鷹,屬于鸱鸮科鳥類,常見于夜間活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禽四·鸱鸺》,書中提到:“毂辘鷹,蜀人所呼……鈎鵅、毂辘、呼咵,皆其聲似也。”。說明此名稱源于蜀地(今四川一帶)方言,因鸱鸺的叫聲類似“毂辘”等拟聲詞而得名。
現代漢語中“毂辘鷹”已較少使用,多被“貓頭鷹”“鸱鸮”等名稱替代,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古籍及方言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