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多石而形成險阻。亦指多石險阻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贛水》:“ 贛川 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裡。”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當此之時,後妃之於内助,又知臣下之勤勞,其憂思之深,至於山脊、石阻、僕馬之間;而志意之一,至於雖采卷耳而心不在焉。”
“石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石阻”指因多石而形成險阻的地形,也可直接代指多石且險要的地方。例如《水經注》中描述贛江“石阻,水急行難”,即因河道多石導緻水流湍急、通行困難。
現代語境中,“石阻”多用于描述自然障礙,如新聞報道中“滑坡山石阻隔道路,造成交通中斷”。該詞保留了古義,但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特定場景。
總結來看,“石阻”是一個兼具描述性與文學性的詞彙,多用于刻畫自然地理的險峻狀态。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水經注》或《福州上執政書》原文。
《石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石頭圍住的攔擋物。
《石阻》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筆畫數為12。
《石阻》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來源于甲骨文,後經過演變和整理成為現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石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石阻》在古字書寫中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原始的意義和基本結構。
1. 農田周圍建了一道堅固的石阻,以防止水流沖毀莊稼。
2. 古代城牆由高大的石阻組成,用以抵禦外敵入侵。
1. 石頭:堅硬的物質。
2. 圍住:用某物包圍或阻斷。
3. 攔擋:阻止或阻擋。
攔截、封鎖、隔離。
暢通、開放、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