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門第低微的人家。《太平禦覽》卷五一一引 三國 吳 虞翻 《與弟書》:“長子 容 當為求婦。其父如此,誰肯嫁之者?造求小姓,足使生子。天其福人,不在舊族。” 清 劉大櫆 《吳氏重修族譜序》:“世俗以門第相高,往往自矜其閥閲,而輕視他族為小姓。”
小姓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層面,結合語言學、曆史學及社會學視角綜合闡述:
指人口規模較小、分布範圍有限的姓氏。此類姓氏在總人口中占比低,常見于特定地域或家族群體。
權威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453頁明确定義:“小姓:指人數較少的姓氏。”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卷第112頁補充說明:“小姓”與“大姓”相對,強調姓氏的稀有性特征。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小姓”特指次于世家大族的次級士族階層。其社會地位高于平民(寒門),但低于王、謝等頂級門閥。
學術參考: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8頁指出:“小姓是介于高門大族與寒素之間的士族群體,多擔任州郡級官職。”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56頁分析:“唐代以降,小姓逐漸通過科舉參與政權,成為士族結構的重要過渡階層。”
如“庹”“傈”等小姓集中分布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反映姓氏文化與民族遷徙的關聯性(《中國姓氏地理》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204頁)。
小姓承載獨特的家族史與地方文化記憶,如浙江“宓”姓保留春秋魯國大夫祭祀傳統(《中華姓氏文化叢書》中華書局,2020年,第91頁)。
據公安部2020年姓名報告,使用人數不足萬人的姓氏占總姓氏庫的73%,但覆蓋人口僅占全國0.1%(《中國人口姓氏大數據》統計出版社)。
小姓既是語言學中的稀有姓氏範疇,亦是曆史社會結構的特定分層标識,其存續對研究人口遷移、文化多樣性及社會變遷具有重要實證價值。
“小姓”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門第低微的家族
最初指社會地位低微的家族,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太平禦覽》引三國虞翻書信提到“造求小姓”,清代劉大櫆的族譜序中也用“小姓”形容被輕視的家族。
自謙的表達
現代多用于謙稱自己的姓氏。當他人問“貴姓”時,回答“小姓X”是一種禮貌的自謙方式,與“免貴姓X”類似。
“小”本身也是一個罕見姓氏,分布于江蘇、雲南、貴州等地,曆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楚國,或由複姓簡化而來。
使用注意:
礙目傲岸背峞不伏伥伥朝烏傳賞儲精刺刺撓撓待優打鄉談短不了額數沸潏風池紛糾貴陰賤璧和隨鶴洲患忌焦煙警慧靜甯給事郎可憐相遼東白鶴裂殖菌力學笃行脔制迷網秘戲圖沐澡鬧嚷嚷内志撚巴褭篆貧衲清瑟邱阿起為頭棋響熱閃神鬼深虛士氓收使舒情歲晏聽訟體循環投郵玩兵韋弱緯象舞文巧诋夏癸下火銜知謝臨川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