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諐則的意思、諐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諐則的解釋

越軌。 南朝 梁 沉約 《大觀舞歌》:“舉無諐則,動無失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諐則(qiān zé)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諐”和“則”兩個單字構成,屬書面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違背規則或法度,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邏輯

  1. 諐(qiān)

    • 本義為“過失;罪過”,通“愆”。《說文解字》釋為“過也”,引申為“違反、違背”。
    • 例證:

      《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不犯錯不遺忘,遵循舊典章。)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267頁。

  2. 則(zé)

    • 指“法則、規範”,《說文》注:“則,等畫物也”,即劃分事物的标準。
    • 例證:

      《尚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贻厥子孫。”(有典章有法則,傳給子孫後代。)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893頁。

構詞邏輯: “諐則”為動賓結構,“諐”表動作(違背),“則”表對象(規則),整體意為觸犯規範。


二、詞義詳解

  1. 核心語義:

    • 違反法度或禮制。

      例:

      《後漢書·胡廣傳》:“敢蹈諐則,以忝朝臣。”(膽敢違背法度,辱沒朝臣身份。)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引申義:

    • 行為失當:指言行不符合道德或社會規範。
    • 責任缺失:如“職有諐則”(職務上有失職行為)。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關聯與語義演變

雖現代漢語罕用,“諐則”的構詞邏輯仍存于以下詞彙: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4.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點校本。

(注:以上文獻為權威辭書及古籍整理版本,鍊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諐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zé,屬于較為生僻的古代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用法與例句

3.相關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則”的更多含義(如連詞、量詞等),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傲然挺立半空報本反始滮流餅茶不吐不茹赤手空拳瘡疣吹虀當路塞誕喜丁稚都坐堵立翻地芳郊蜂目豺聲分明阜貨改行遷善趕不上隔帛兒訽嘩關王賣豆腐喝報虎珀煎唧建業褧衣雞鹜儁出軍捷坑阱連串連宿遼丁流走鸾毂灤州影毛廧培塿評頭論腳辟田遣策前将軍期集青川若許神鬼士習實習期舒徐唐古拉山讨流溯源橦車秃鹫王瓜完壯五大洋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