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仁王經》所說大乘修證階次中居于十信位與妙覺位之間者。三賢指雖得相似之解而未脫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聖指已發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薩。《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浄土。”
“三賢十聖”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主要源于佛教術語,但在部分文獻中也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的儒家聖賢。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仁王經》等佛教經典,“三賢十聖”是大乘佛教修證的重要階位,介于“十信位”與“妙覺位”(佛果)之間,具體分為:
三賢位
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個階段,合稱“三十心”。修行者在此階段已制伏煩惱,但未徹底脫離凡夫性,需通過調心、修善根逐漸接近聖位。
十聖位
即“十地菩薩”階位,如歡喜地、離垢地等。修行者至此已發大智慧,舍離凡夫性,證得“聖性”,但仍需精進至佛果。《仁王經》雲:“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少數文獻(如)将“三賢”指孔子、孟子、荀子,“十聖”包括堯、舜、禹、湯等上古聖王及儒家代表人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佛教或主流儒家典籍,可能是後世對詞彙的引申借用。
“三賢十聖”在佛教語境中為嚴謹的修行階位概念,而儒家解釋屬于文化衍伸。若需深入研究佛教修持體系,可參考《仁王經》《菩薩璎珞本業經》等經典。
《三賢十聖》是一個成語,表示三個賢人和十個聖人,多用來形容衆多德高望重的人物。
《三賢十聖》的拆分部首為人、目、口,筆畫總共為十七畫。
《三賢十聖》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左傳》一書。在《左傳·隱公二十九年》中,描述了春秋時期齊國賢人三桓和十晉之聖人戰勝吳國後,孔子對他們的贊揚和稱譽。
繁體字中的《三賢十聖》為「三賢十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三賢十聖」可能有一些變體。例如,「三賢」有時會寫成「三玄」,「十聖」有時會寫成「拾聖」。
他們被譽為“《三賢十聖》,為後人樹立了德行楷模。”
相關的組詞有:賢人、聖人、三人成虎、賢于心智。
近義詞有:聖哲、名儒、賢哲。
反義詞有:愚人、庸人、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