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賢十聖的意思、三賢十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賢十聖的解釋

佛教語。《仁王經》所說大乘修證階次中居于十信位與妙覺位之間者。三賢指雖得相似之解而未脫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聖指已發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薩。《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浄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賢十聖"是佛教大乘菩薩修行階位體系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菩薩在證得佛果之前所經曆的十三個主要修行階段。它融合了"三賢位"(見道前的準備階段)和"十聖位"(見道後的聖者階位),完整描繪了菩薩自初發心至即将成佛的修行次第。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三賢位(亦稱"三賢") 指菩薩在尚未證得"見道"(初地)之前的三個修行階位,屬于"資糧位"和"加行位",是趨向聖位的準備階段。此位菩薩尚未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種子,但已能伏住現行煩惱,廣積福慧資糧。

  1. 十住位:

    • 釋義: 又稱"十發趣"。指菩薩安住于菩提心,确立對佛法的根本信心和決心,初步開發智慧,學習六度萬行。核心是"住"于佛理,不退初心。
    • 内容: 包括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此位菩薩主要修習信心和般若智慧。
    • 典籍依據: 《華嚴經·十住品》、《菩薩璎珞本業經》詳細闡述了十住位的修行内容。
  2. 十行位:

    • 釋義: 又稱"十長養"。指菩薩在十住位确立信心和智慧的基礎上,積極實踐利他之行,長養慈悲心與菩提心。核心是"行"菩薩道,廣度衆生。
    • 内容: 包括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此位菩薩着重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等利他之行。
    • 典籍依據: 《華嚴經·十行品》、《菩薩璎珞本業經》對十行位有系統說明。
  3. 十回向位:

    • 釋義: 又稱"十金剛"。指菩薩将前階段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使其同證菩提;同時回向于實際真理,破除對"我"、"法"的執着。核心是"回"自向他,"向"于佛道。
    • 内容: 包括救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不壞回向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此位菩薩修習般若智慧,破除人法二執。
    • 典籍依據: 《華嚴經·十回向品》、《菩薩璎珞本業經》是闡述十回向位的主要經典。

二、 十聖位(亦稱"十地") 指菩薩在證得"見道"(初地)之後,直至成佛之前的十個階位。此位菩薩已斷除煩惱障,部分斷除所知障,親證真如法性,故稱為"聖者"。

  1. 歡喜地(初地):

    • 釋義: 初見真如理體,生大歡喜;能行布施波羅蜜多。
    • 斷證: 斷異生性障(凡夫性),證遍行真如。
    • 典籍依據: 《華嚴經·十地品》、《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大智度論》。
  2. 離垢地(二地):

    • 釋義: 持戒清淨,遠離微細犯戒之垢;能行持戒波羅蜜多。
    • 斷證: 斷邪行障(微細誤犯),證最勝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3. 發光地(三地):

    • 釋義: 成就殊勝禅定,發出智慧光明;能行忍辱波羅蜜多。
    • 斷證: 斷暗鈍障(聞思修法忘失),證勝流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4. 焰慧地(四地):

    • 釋義: 智慧熾盛如火焰,燒除煩惱薪;能行精進波羅蜜多。
    • 斷證: 斷微細煩惱現行障(貪嗔等),證無攝受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5. 難勝地(五地):

    • 釋義: 真俗二智融通,能度化難化衆生;能行禅定波羅蜜多。
    • 斷證: 斷下乘涅槃障(厭生死樂涅槃),證類無别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6. 現前地(六地):

    • 釋義: 般若智慧現前,通達緣起性空;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 斷證: 斷粗相現行障(有相無相執),證無染淨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7. 遠行地(七地):

    • 釋義: 修行已達無相行,遠離世間二乘;能行方便波羅蜜多。
    • 斷證: 斷細相現行障(生滅相),證法無别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8. 不動地(八地):

    • 釋義: 不為一切相、功用所動,得無生法忍;能行願波羅蜜多。
    • 斷證: 斷無相中作加行障(無相有功用),證不增減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9. 善慧地(九地):

    • 釋義: 得四無礙辯才,善說法要;能行力波羅蜜多。
    • 斷證: 斷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利他),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10. 法雲地(十地):

    • 釋義: 智慧如大雲,普降法雨,能覆蓋一切;能行智波羅蜜多。
    • 斷證: 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未得大神通等),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 典籍依據: 同上。

"三賢十聖"完整勾勒了大乘菩薩從初發菩提心、積集資糧、廣修六度萬行(三賢位),到見道斷惑、分證法身、成就無量功德智慧(十聖位),最終邁向佛果的修行曆程。這一階位體系體現了佛教修行次第分明、福慧雙修、自利利他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大乘菩薩道實踐的重要框架。其詳細内容主要記載于《華嚴經》、《菩薩璎珞本業經》、《解深密

網絡擴展解釋

“三賢十聖”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主要源于佛教術語,但在部分文獻中也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的儒家聖賢。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佛教術語(主流含義)

根據《仁王經》等佛教經典,“三賢十聖”是大乘佛教修證的重要階位,介于“十信位”與“妙覺位”(佛果)之間,具體分為:

  1. 三賢位
    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個階段,合稱“三十心”。修行者在此階段已制伏煩惱,但未徹底脫離凡夫性,需通過調心、修善根逐漸接近聖位。

    • 十住:初發心住、治地住等,側重堅定信仰。
    •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等,注重實踐利他。
    • 十回向:将功德回向衆生與佛道。
  2. 十聖位
    即“十地菩薩”階位,如歡喜地、離垢地等。修行者至此已發大智慧,舍離凡夫性,證得“聖性”,但仍需精進至佛果。《仁王經》雲:“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二、儒家文化中的解釋(非主流)

少數文獻(如)将“三賢”指孔子、孟子、荀子,“十聖”包括堯、舜、禹、湯等上古聖王及儒家代表人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佛教或主流儒家典籍,可能是後世對詞彙的引申借用。

“三賢十聖”在佛教語境中為嚴謹的修行階位概念,而儒家解釋屬于文化衍伸。若需深入研究佛教修持體系,可參考《仁王經》《菩薩璎珞本業經》等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老傲岸白細胞拔奇編印便悁並智部下曹娥鈔角癡兒呆女揣歪捏怪傳真電報刺山待哺珰豎頂箱笃學封豕長蛇合緒黃藕冠慌張洄水渦艱難困苦緘鎖交讬齎敕酒幟即行窭貧開淘考索溘匝朗抱雷首嶺南派龍骧虎步盧橘麻履鳴毂南衙旁忤惓惓日蝕塞鴻稍物慴愕沈人宋體字談羨陶謝頭工萎靃香槽相猒銜勒小阜下聲謝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