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水灌田。 宋 範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六:“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壠翻江逆上溝。” 宋 陸遊 《村舍》詩之四:“山高正對燒畬火,溪近時聞戽水聲。”《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挖了水道,雇上四個長工戽水,也夠使的了。” 茅盾 《大旱》:“這位住在都市的詩人,一面描寫夜的都市裡少爺小姐的跳舞忙,一面描寫鄉下人怎樣沒晝沒夜的戽水。”
“戽水”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根據漢字“戽”的權威釋義(),其本義指灌田汲水用的舊式農具(如戽鬥),後引申為用這種農具汲水灌溉農田的動作。例如,傳統農耕中,農民會通過戽鬥将水從低處舀起并潑灑到田地裡。
常州方言()
“戽水”指用容器盛水後潑灑出去的動作,常見于生活場景。例如:
客家方言()
客家話中“戽水”含義相近,指用吊桶、水盆等容器舀水并潑出的過程,多與日常取水、灌溉相關。
“戽水”既保留了傳統農具汲水的本義,也在方言中擴展為更廣泛的“潑水”動作,體現了語言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其核心均圍繞“舀水—潑灑”的動态過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戽水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戶”和“水”,共有9個筆畫。其中,“戶”是古代房屋的意思,而“水”指的是水的意思。
戽水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左傳》中的《定公三年》:“且戽於水。”其中,“戽”表示圍繞,環繞的意思。由于漢字形狀類似二字組合“彳”和“水”,因此在後來發展中,戽逐漸指代“圍繞水源的房屋”。
繁體字“戽”中有一個額外的筆畫,一共有10個筆畫。
在古代,戽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戽字的舊字形是“戸”和“罒”相互組合而成,上部是表示房屋的“戸”,下部是表示圍繞環繞的“罒”。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戽”字形态。
1. 山腳下的村莊坐落在戽水之畔,風景非常優美。
2. 遊牧民族常常在草原上搭建戽水居住,以便獲取水源。
3. 原始部落的人們用樹枝搭建起來的戽水遮陽亭,成為了部落中的聚會場所。
戽水帳、戽鬥、戽鬥在野、戽鬥予同節、戽鬥戈、戽鬥無倫、戽帏鞕畎、圍繞、環繞
環水、環湖、環繞水源
離水、遠離水源、脫離水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