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戽水的意思、戽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戽水的解釋

汲水灌田。 宋 範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六:“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壠翻江逆上溝。” 宋 陸遊 《村舍》詩之四:“山高正對燒畬火,溪近時聞戽水聲。”《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挖了水道,雇上四個長工戽水,也夠使的了。” 茅盾 《大旱》:“這位住在都市的詩人,一面描寫夜的都市裡少爺小姐的跳舞忙,一面描寫鄉下人怎樣沒晝沒夜的戽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戽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農業文化内涵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用傳統農具“戽鬥”從低處汲水并澆灌到高處的田地中。該詞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應對農田灌溉需求的智慧,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戽” 指利用戽鬥(一種由柳條、竹篾或木闆制成,兩側系繩的鬥狀提水工具)進行汲水操作;“水” 即指代灌溉所需的水源。合稱“戽水”,即通過人力協作,雙人拉動繩索使戽鬥傾翻,将低處水源(如河道、池塘)提升至高處農田的過程。其本質是解決地勢不平導緻的灌溉難題,屬于小型農田水利技術。


二、動作與工具特征

  1. 操作方式

    需兩人對立站立,各執戽鬥一側繩索,通過協調發力使戽鬥沉入水中舀水,再借慣性揚臂将水潑向目标田壟。動作需配合節奏,兼具力度與技巧。

  2. 工具結構

    戽鬥為敞口容器,常見容積約10-20升,底部寬平便于沉水,兩側繩耳固定拉繩。材質輕便耐用,是古代農家基礎農具之一,尤其在缺乏大型水車的南方丘陵地區廣泛應用。


三、曆史語境與文化意義

“戽水”作為農耕文明的典型場景,常見于古籍與民俗記載。例如清代《天工開物》提及“戽水救旱”,反映其在抗旱中的關鍵作用。該詞亦衍生出“戽水抗旱”“車戽并舉”(與水車配合使用)等短語,凸顯傳統農業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性智慧。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3. 古代農具研究專著《中國農具發展史》第四章“提灌器具”,中國農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戽水”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根據漢字“戽”的權威釋義(),其本義指灌田汲水用的舊式農具(如戽鬥),後引申為用這種農具汲水灌溉農田的動作。例如,傳統農耕中,農民會通過戽鬥将水從低處舀起并潑灑到田地裡。

二、方言中的擴展含義

  1. 常州方言()
    “戽水”指用容器盛水後潑灑出去的動作,常見于生活場景。例如:

    • 争吵時“拿水戽到對方臉上”;
    • 農作時“用工具将稀釋的糞便潑到田裡作肥料”。
  2. 客家方言()
    客家話中“戽水”含義相近,指用吊桶、水盆等容器舀水并潑出的過程,多與日常取水、灌溉相關。

三、總結

“戽水”既保留了傳統農具汲水的本義,也在方言中擴展為更廣泛的“潑水”動作,體現了語言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其核心均圍繞“舀水—潑灑”的動态過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哀籲黯然魂銷筆掃千軍補處不教而誅不悆操介策無遺算拆息祠事倒死多覽葛二分耳垢二勝法家複道腹诽心謗孵育撫字管見所及規輪韓歐讙嘑花天酒地诙谑昏愎昏瞀夾生矜肆疾言倨色斂錢撩逗陵柏柳緑桃紅顱颡毛地黃毛目目力納節南路徐旁門胼手胝足千古絶調欺君罔上輕服晴朗驅動日暖風恬時華施皮茨詩屋收私爽宕水遠山遙説記素璧肅機碳弧燈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