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豈可。《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詎可知,而閉長者乎?” 唐 韓愈 《感春》詩之四:“音容不接祗隔夜,兇訃詎可相尋來。” 清 戴名世 《吳江兩節婦傳》:“新婦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節他適!”
“讵可”是古漢語中的反問副詞短語,意為“豈可”“怎麼能”,常用于表達否定或質疑的語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兇讵讵可相尋來”(韓愈《感春》)——兇訊怎能接連傳來?
“讵可失節他適!”(戴名世《吳江兩節婦傳》)——豈能失節改嫁他人!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文言作品或仿古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反問或否定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讵”的演變或其他古漢語詞彙,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言語法解析。
《讵可》是一個時下鮮為人知的詞語,其意指“雖許我,不實行。”一般用于形容虛僞的承諾或言行不一緻的行為。這個詞語多用于文學作品或修辭狀語中,表達作者對于某人或某事的不信任或批評。
《讵可》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讠)和合(口),其中言表示意思相關,合表示發音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讵可》一詞起源于古代漢字,現代常用簡化字為“讵可”,拼音為“jù kě”。對應的繁體字為“詎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不同時期和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而《讵可》古時候的寫法為“許可”,其中“許”表達的是承諾或許可,“可”表示的是允許或容許。
1. 他讵可了我的請求,卻從未實際采取行動。
2. 他的言辭虛僞,讵可再三,卻毫無行動。
3. 對于政客的空洞承諾,他充滿了讵可的态度。
1. 可讵(指的是可以讵可的)
2. 讵讵(指的是虛僞的承諾或行為)
3. 讵言(指的是虛僞言辭)
1. 承諾
2. 許諾
3. 允諾
1. 實現
2. 履行
3. 落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