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崇尚;尊崇。《書·畢命》“政貴有恆,辭尚體要” 孔 傳:“政以仁義為常,辭以理實為要,故貴尚之。”《三國志·魏志·龐淯傳》“州郡歎貴,刊石表閭” 裴松之 注引 晉 皇甫谧 《列女傳》:“太常 弘農 張奂 ,貴尚所履,以束帛二十端禮之。” 宋 柳開 《應責》:“衆人所鄙賤之,子獨貴尚之。”
(2).奢侈靡費。 南朝 齊 明僧紹 《正二教論》:“ 老子 之教,蓋修身治國,絶棄貴尚,事止其分,虛無為本,柔弱為用。” 唐 張九齡 《進<千秋節金鏡錄>表》:“伏見千秋節日,王公已下,悉以金寶鏡進獻,誠貴尚之尤也。”
(3).貴者的好尚。 清 唐甄 《潛書·尚治》:“貴人者,萬民之望也。貴之所尚,賤之所慕也;貴尚而賤不慕,世未有也。”
“貴尚”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崇尚、尊崇
指對某種價值觀、行為或事物的推崇和重視。例如《尚書·畢命》中提及“政貴有恒,辭尚體要”,孔傳注解為“政以仁義為常,辭以理實為要,故貴尚之”,強調政治應遵循恒定的原則,言辭需注重實質,體現對“恒”與“實”的尊崇。
奢侈靡費
形容生活或行為過分鋪張浪費。此義項與“崇尚”形成對比,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傳》中“太常弘農張奂,貴尚所履”,暗含對奢靡風氣的描述。
貴者的好尚
指社會地位高者(如貴族、權貴)的喜好或風尚。例如漢典解釋為“貴者的好尚”,強調這一詞彙對社會階層文化偏好的反映。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文獻。
貴尚(guì s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珍貴和高尚的含義。
貴的部首是貝,總共有8個筆畫;尚的部首是立,總共有8個筆畫。
貴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社會觀念中。貴指的是價值高、珍貴的,尚則表示崇高、高尚的。在古代,人們通過使用這個詞語來贊美或稱頌那些具有高尚品質和價值觀的人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貴尚的寫法分别是貴尚。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但貴尚這兩個字的基本形狀和構造在古代并沒有大的改變,隻是一些筆畫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1. 他的品味非常貴尚,總是追求最高端的東西。
2. 這幅畫的色彩搭配非常貴尚,展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貴族、貴重、尊貴、尚文化、貴人等。
高貴、珍貴、高尚、華貴。
卑賤、低賤、低尚、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