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琉璃的意思、琉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琉璃的解釋

[coloured glaze] 巴利語 veluriya或梵文俗語verulia的譯音。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粘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亦指琉璃燈座

一盞琉璃

詳細解釋

亦作“瑠璃”。1.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雜記》卷一:“雜厠五色琉璃為劎匣。” 宋 戴埴 《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澤光潤踰於衆玉,其色不常。”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義姤》:“瑠璃榻,翡翠樓,手捲真珠上玉鈎。”

(2).指用鋁和鈉的矽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多加在黏土的外層,燒制成缸、盆、磚瓦等。《西京雜記》卷二:“﹝ 昭陽殿 ﹞窻扉多是緑琉璃。”《隋書·何稠傳》:“時中國久絶瑠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 稠 以緑瓷為之,與真不異。”《新唐書·南蠻傳下·骠》:“有百寺,琉璃為甓,錯以金銀,丹彩紫鑛塗地,覆以錦罽,王居亦如之。” 清 唐孫華 《東嶽廟》詩:“我來瞻廟貌,碧瓦琉璃光。”

(3).指玻璃。《魏書·西域傳·大月氏》:“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瑠璃瓶》:“瑠璃為器,豈復容堅物振觸?”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鉛錫和以藥而成,其來自西洋者較厚而白, 中國 所製,則脆薄而色微青。”

(4).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 唐 杜甫 《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此喻碧波。 宋 蘇轼 《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琉璃貯沆瀣,輕脆不任觸。”此喻眼球。 宋 胡仲弓 《中秋望月呈諸友》詩:“長空萬裡琉璃滑,冰輪碾上黃金闕。”此喻晴空。 清 納蘭性德 《早春雪後同姜西溟作》詩:“瑠璃一萬片,映徹 桑乾河 。”此喻雪。

(5).指玻璃燈。 宋 葉適 《趙振文傳借琉璃燈鋪寫山水人物》詩:“古稱浄琉璃,物現我常寂。” 明 葉憲祖 《鸾鎞記·途逅》:“歸來愁日暮,孤影對琉璃。”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院内設松亭,奉天地供案,繫天燈,掛琉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琉璃”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琉璃(拼音:liú lí)是一種以人造水晶 為原料的工藝品,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含量約24%)和其他稀有金屬元素。通過1000℃-1400℃高溫燒制 而成,具有晶瑩剔透、流雲漓彩 的視覺效果,常用于制作裝飾品、建築構件(如瓦片、缸盆)等。

二、曆史與工藝

  1.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從青銅器鑄造的副産品中提煉加工制成,古人稱其為“五色石”。戰國文物如“越王勾踐劍”上的琉璃飾件證實了其悠久曆史。
  2. 工藝特點
    分為古法琉璃(1400℃高溫手工鍛造)和現代工藝,古法因技術失傳而更顯珍貴。

三、文化象征

四、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借指晶瑩剔透之物,如唐代李涉的“琉璃汗漫泛舟入”,或形容雪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提示:若需了解琉璃具體燒制工藝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權威文獻或博物館藏品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琉璃

琉璃,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具有美麗、光澤的玻璃狀物質。這個詞源于古代梵文“loha”,意為金屬。

拆分部首和筆畫

琉璃這個漢字由“玉”和“廣”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琉璃最早出現在唐代,是一種獨特的玻璃制品。唐代時,琉璃制作技術從西域傳入中國,成為當時皇家和貴族的寶物。

繁體

在繁體字中,琉璃保留了原漢字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琉璃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隸書和篆書時期,琉璃的寫法為“淋璃”,形狀更加複雜,更加強調玻璃的質感與光澤。

例句

1. 他買了一塊琉璃作為生日禮物。

2. 她的眼睛閃爍着琉璃般的光澤。

組詞

琉璃窗、琉璃瓦、琉璃磚

近義詞

玻璃、水晶

反義詞

土陶、陶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