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監祠的意思、監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監祠的解釋

監察祭祀。 唐 柳宗元 《監祭使壁記》:“禮與敬皆足,而後祭之義行焉。《周禮》祭僕視祭祀有司百官之戒具,誅其不敬者。 漢 以侍禦史監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監祠"是一個古代官職名稱,其核心含義指監督祭祀事務的官員。該詞由"監"(監督、監察)和"祠"(祭祀、祠廟)組合而成,主要存在于中國古代,尤其是唐宋時期的官僚體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與基本職責:

    • 監:本義為監察、監督,引申為負責管理、督察某項事務的官職。
    • 祠:指祭祀、祠廟活動。古代國家極其重視祭祀天地、祖先、山川、神靈等禮儀,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負責。
    • 監祠:合指專門負責監督、管理祭祀禮儀及相關事務的官員。其職責包括确保祭祀儀式的程式、祭品、樂舞等符合禮制規定,維持祭祀現場的秩序與莊重。
  2. 曆史沿革與具體設置:

    • 該官職在唐代較為明确,隸屬于中央機構太常寺。太常寺是掌管國家禮樂、郊廟、社稷等事務的最高機構。
    • 據《唐六典》等史料記載,唐代太常寺設有"監祠"一職,品級為從七品下或正八品上(不同時期可能有調整),是具體執行祭祀事務監督的中低級官員。
    • 其具體職責可能包括:督察祭祀前的準備工作(如祭器、祭品的陳設),監督祭祀過程中的禮儀執行,糾察參與祭祀人員的儀容舉止等,确保整個祭祀活動符合典章制度,莊嚴肅穆。
  3. 與相關官職的區别:

    • 監祠不同于主持祭祀的太祝、奉禮郎等禮儀官,後者主要負責具體的禮儀操作(如讀祝文、引導行禮等)。
    • 監祠也不同于掌管祠廟日常事務的祠部郎官(屬禮部)或地方上的祠祀令/丞,其職責更側重于祭祀活動進行時的現場監督與糾察,具有臨時的、執行層面的特點。
  4. 演變與後世情況:

    • 宋代官制雖承唐制,但"監祠"作為特定官職名稱的記載相對較少,其職能可能被并入其他官職(如太常寺的某些屬官或禮儀使的下屬)或由更高級别的官員臨時指派監督。
    • 明清時期,隨着官制變化,專門的"監祠"官職名稱基本消失,其監督祭祀的職能通常由禮部官員、太常寺卿或少卿等高級官員親自負責,或由其屬官分擔。

"監祠"是中國古代(尤以唐代為典型)設置的一種官職,特指在中央祭祀機構(太常寺)中負責監督、糾察祭祀禮儀活動具體執行過程的中低級官員。其核心職責是确保國家重大祭祀活動嚴格遵循禮制規範,體現古代對祭祀禮儀的高度重視和嚴格管理。

參考資料:

  1. 李林甫 等 撰,陳仲夫 點校:《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卷第十四 太常寺)
  2. 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相關職官部分)
  3. 吳麗娛:《唐代禮儀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涉及唐代祭祀制度與職官)

網絡擴展解釋

“監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監察祭祀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1. 漢代起源:漢代由“侍禦史”負責監祠,即監督祭祀禮儀的執行。
  2. 唐代延續:柳宗元在《監祭使壁記》中記載:“禮與敬皆足,而後祭之義行焉”,強調監祠對維護祭祀莊重性的作用。
  3. 《周禮》淵源:職能可追溯至《周禮》中“祭僕”一職,負責監督百官祭祀前的準備與行為規範。

三、文學中的引用

該詞曾出現在古代詩詞中,例如:


四、現代應用

“監祠”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禮制、官職或文獻考據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監祭使壁記》等古籍或權威辭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舫扳子爆冷門保民官財食瞋喝翠雲裘蹴毬待役大儒登格典據嫡傳嫡配都省帆颠放罷蜂屯蟻雜含垢忍辱河圖奂爛畫蛇添足簡尺儉恡劍芒季代急遞鋪稽頓績紡箕斂悸懾絶端口令枯槁領地飀飀龍爪篆螺黛眉目免徒複作命臣目眼南亳朋附迫阸傾隤窮居瞿塘灘日暮道遠軟檐使蚊負山說滿爍日恬而襪腹歪辣骨網城亡聊汙暴誤打誤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