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平定。《書·盤庚上》:“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 蔡沉 集傳:“天其将永我國家之命於 殷 ,以繼復先王之大業,而緻安四方乎!”底,一本作“ 厎 ”。《晉書·武帝紀》:“底綏四國,用保天休。” 唐 獨孤及 《賀袁傪破賊表》:“非陛下之齊聖格天,文思柔遠,豈能底綏盜亂,如此其速。”
“底綏”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曆史文獻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經籍注疏記載:
“底”取《爾雅·釋诂》中“止也,定也”的安定之義,《尚書·禹貢》中“震澤底定”即用此解;“綏”源自《說文解字》“安也”,《詩經·周南》有“福履綏之”的安撫用法。二字合稱見于《尚書·盤庚》“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複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孔穎達疏解為“緻安之道”,即實現全面安定。
該詞在《資治通鑒》等史籍中多用于描述安定天下的政治功績,如“底綏艱難”指克服困境達成治世。現代《辭源》修訂本标注其具有“徹底安定”的動詞屬性,強調從根本實現社會平穩的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辭源》第三版)
“底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定、平定,多用于描述國家或局勢的穩定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尚書·盤庚上》
“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
——指通過遷都延續國運,恢複先王功業,安定四方。
《晉書·武帝紀》
“底綏四國,用保天休。”
——強調平定四方諸侯,維護天賜的福澤。
唐代獨孤及《賀袁傪破賊表》
“豈能底綏盜亂,如此其速。”
——稱贊迅速平定叛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于表達深層次的安定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尚書》相關注釋。
按甲休兵暴抶薄俗诐說菜殽蠶蛹拆梢常設長笑塵塵稱傳懲罰崇論谹議遄邁殚精竭慮踧迫地事繁辭泛頭個邊咯噔鳏官裹餱糧號辭鴻流華名黃雀哀會守活路教卒酒民罝維昆仍樂賢靈派六更鹿活草露情魯文在手靡盬摸瞎剽遬批本披服秦鑒乞巧節虬宮認死理三品蒭豆賞月瘦健首丘之情霜憲樹巅天構跳疾瞳孔象辂小洋析律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