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罰誓的意思、罰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罰誓的解釋

猶發誓。《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罰誓道:‘若負了大娘此情,死後不得棺殮。’”《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私下擺個酒盒,要 滿官人 對天罰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罰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指通過自我詛咒的方式表達決心或承諾。該詞由“罰”(處罰)與“誓”(誓言)複合構成,體現古代社會對諾言的重視及違背誓約的懲戒意識。《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發假誓,受報應”,強調其隱含的因果約束力。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罰”在此處非實際刑罰,而是借用天罰、神罰的威懾強化誓言的效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此類詞語常見于民間契約、結盟等場景,例如“若負約,甘受天罰”等表達。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中可見“罰誓”用于人物對話,反映其作為信用擔保的社會功能。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方言及文學作品中仍有留存。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吳語區保留“罰死咒”等類似表達,用于加重承諾語氣。其文化内涵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諾守信”的傳統價值觀,具有民俗學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罰誓”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發誓時附加違背誓言的懲罰條款,強調承諾的嚴肅性和對後果的承擔。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發誓時明确違背誓言後的懲罰措施,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道士發誓“若負此情,死後不得棺殓”,即用懲罰強化誓言的約束力。

二、使用場景

  1. 古典文學:多見于明清小說,如《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中人物對天罰誓,體現承諾的莊重性。
  2. 強調責任:通過附加罰則(如不得善終、遭受報應等)表明對誓言的重視。

三、與普通“發誓”的區别

普通發誓僅表達決心,而“罰誓”額外包含違約後果的預設,例如“死後不得棺殓”等具體懲罰内容。

四、相關文獻例證

五、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學或仿古語境中,用以刻畫人物的決絕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帽璧合珠連裁割猜摸藏否殘夭籌添海屋蹈水丁丑低色滴水成河頓楊法力無邊發秘法顯飛碟幹桢高空作業高良姜膏腥高曾槅窗弓弦含養黑鼾互契緘題介使稽閱機織疾子坤道老牧淋浪利州帖龍威燕颔茅椽牧童難活拍掌樸趾源潛源窮門日烏三觞射氣始春石淙說媒拉纖祀土螳螂拒轍跳去通亂頹如刓鈍惋惋文戲無可無不可小格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