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誡勉勵。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三:“ 太平興國 八年三月丁未,詔應京朝官受任於外,并州縣幕職官朝辭,并於閤門宣旨戒勗,以其詞著之坐右。”
“戒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jiè xù,其含義為告誡勉勵,常出現在正式或官方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戒”和“勖”二字組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訓導場合,例如宋代王栐《燕翼诒謀錄》記載,皇帝诏令官員外任時,需“宣旨戒勖”,并将其詞句刻于座位右側以自省。
“诏應京朝官受任于外,并州縣幕職官朝辭,并于閤門宣旨戒勗,以其詞著之坐右。”
此例中,“戒勖”體現了朝廷對官員的警示與激勵雙重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燕翼诒謀錄》等古籍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戒勖》(jì xù)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為勸告、告誡别人戒除某種行為或态度。
《戒勖》的部首為手(扌)和力(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後各字的筆畫數分别為:
- 戒:6畫(戈:4畫,方:2畫)
- 勖:21畫(力:2畫,勹:2畫,十:2畫,口:3畫,又:2畫,廣:3畫,厶:1畫,厶:1畫,禾:5畫)
《戒勖》一詞最早出現于《禮記·玉藻》中,原文是“故戒勉曰:‘德惟勉良’”,意為“因此告誡勉勵,希望以德行來勉勵别人”。
《戒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戒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漢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戒勖》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分别如下:
- 戒:戒字在甲骨文中是用象形表示的,後來演化成了象聲。在篆書中,戒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戈和方的組合更為緊密。古代寫法可參考圖1。
- 勖:勖字在金文中的形狀與現代稍有差異,會多畫一點。古代寫法可參考圖2。
- 他給予我很好的戒勖,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 母親戒勖我要努力學習,不要荒廢時間。
- 戒律、戒備、動員戒嚴、戒除、勸戒、警戒
- 勸告、告誡、告戒、戒尺、規勸
- 鼓勵、激勵、督促、勉勵
【别人正在浏覽】